真正的师者是有某种特质的人

分类: 我思我行 |
真正的师者是有某种特质的人
——张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读后
安徽宿松
很多年前,便略微了解到张文质在倡导生命化教育。认识张文质老师,始于2017年夏天那场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教育旅行。在从涌城去杭州的高铁上,我一直在思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魔力,让这个纯民间组织具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全国近30个省市区的一线老师自愿追随。
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的使命》后,我才真正顿悟:他们将教育不仅看作职业,更视作事业甚至命业, 他们把教书育人之路当做教育生命的精进与归依之路。在他们眼里,教育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图腾。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认知,张文质先生认为,“教育是更难的事业”。之所以说是更难的事业,是因为真正的师者,除了要有专门的知识外,还需要有从事这一职业必须具备的某种特质。
真正的师者,心里始终对教育充满爱。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没有爱的教育,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张文质先生也认为,“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的重要前提,是你是不是真正爱这个职业、是不是真正爱学生”。如果教育离开了这种真正的爱,仅仅将从事教育工作当做一种不得已的谋生手段,这样的人注定不会成为真正的师者。在这样的教师眼里,学生便会像流水线上的产品,只是他们工作的某一环节,他们并不真正关心“产品”如何,而是思考我从流水线上获得了什么。一旦一个教师以这样的心态工作,那么对学生而言将是一场显而易见的灾难;而对教师本人而言,所从事的工作也必将枯燥而充满痛苦。一个教师离开了对教育的爱,便不会真正思考孩子们需要什么,也绝不会为培养未来合格公民做真正意义上的建构——诸如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孕育、健康身体与健全人格的哺育、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育。
真正的师者,课堂里始终洋溢着激情。张文质先生认为,“一个教师课堂充满激情,才能用感情点燃冰冷的知识,使知识具有吸引力”。的确,如果课堂里没有激情,就意味着没有教育成效,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便难以产生美妙的常态化的互动,生命的张力并无法打开,而从而导致课堂里师生生命形态单一而枯燥。相反,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他用声音调动学生的情绪、用语调触发学生的思考、用语言催生学生交流的冲动,能将师生生命形态与精神状态激活,从而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情感的、生命的多维互动。唯有如此,课堂上才能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课堂也因此才能真正成为牧养学生生命根脉的磁场。
真正的师者,始终秉持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就是“教者应把心交给儿童”。始终秉持儿童立场要以孩子为中心。张文质先生认为,教师其实是在从事做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日常教学工作、第二个方面是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生命引领工作、第三个方面是以孩子成人为中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奠基工作。不难看出,张文质先生坚持以孩子为中心,努力将孩子放在舞台的正中央,认为教育工作要始终围绕孩子成长与成人这个大目标。反观现实教育,又有多少教师真正秉持儿童立场?在不少教师眼里,他们搞好教学,仅是让学生得高分,好让自己名利双收。在他们眼里信奉这样的“严师出高徒”——超量的作业,拖堂式教学,加班加点上课。孰不知,这样不加选择与鉴别的教育教学行为,扼杀的正是学生学习的天然兴趣,戕害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而一切皆好。他们忘记了,除了学习良好外,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卓越的品质,才是一个人立身之基、成人之本。始终秉持儿童立场要就要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有人说,教育是农业,就在于儿童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张文质先生认为:“人的生命成长,他不是受外在限制的,而是受内在限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追求速度。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才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越是低年龄段的教育,越要顺从人的禀性。我们知道,小学孩子的觉悟性差,真正的师者就不会反复通过说和做让他觉悟,更不会为此而责备。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孩子在16岁之前没有自我修正错误的能力。因此,在教育这个阶段之前的孩子时,我们大可不必喋喋不休,有些问题的解决,只要静候花开。如果一味地背离儿童成长规律,刻意的以成人的视角来教育学生,带给学生的伤害或许远大于其他。
真正的师者,要恪守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专业人士。作为专业人士,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其具有专业性。一个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其学识、见解、教育教学能力、与学生的沟通的技巧与方法等专业素养上。要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除了要实践外,更重要的是要坚持终身学习。正是基于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张文质认为,“如果将教师作为志业,就应该将读书与写作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因教学对象年年不不同,教学方法与策略甚至教学内容均可能要不断调整。这也要求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保持读书与思考便显得尤为必要。有时甚至需要记录、总结教与学的得失,还要不断地进行书写,以固化某种经验或教训,以利于教育工作和生活。唯有不断地学习,教师的课堂才会酝酿出陌生与熟悉相乘的精彩,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漾起生命的诗意;也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保证输出是鲜活的,教师的言行甚至思想才能真正引领学生,以生命涵养生命才会真正有了实现的根基。一个教师长期坚持学习,自己也会不断走向优秀,找到自己发展的前景,真正领悟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内心便会开始丰盈起来。
记得张文质先生说过,“有时一个教师的意义会大于一所学校,有时一个人的某种能量甚至会超越时代”。真正的师者便是如此,他们以教育为事业、命业,把教育融进自己职业生命的深处。这样的师者便是一个时代最为珍贵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