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倾颓心无尘——夏侯玄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夏侯玄,字泰初,三国时曹魏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子,大将军曹爽表弟,曹魏宗室大臣。魏晋时期,讲究名士风流,但其人大多虚华少实,徒尚清谈,毫无实际。夏侯玄虽亦为名士,但他与这些人不同,他是真的想做些利国利民的事情,虽然说能力有些跟不上,然而与当时贵族之间的奢靡享乐之风比起来,夏侯玄可谓鹤立鸡群。
夏侯玄少有才名,容貌出众。时人称他为“玉树”、“玉山”,将他比作太庙之中的礼器,说他就像怀里抱着日月一样,光彩夺目。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夏玄侯还擅长书法,作有《乐毅论》。作为一个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官二代,又是皇室宗亲,夏侯玄步入仕途,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十岁那年,夏侯玄就做了散骑黄门侍郎,成为魏文帝曹丕的近臣,后来夏侯玄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夏侯尚去世,夏侯玄又承袭父亲的爵位,为昌陵乡侯。在整个曹丕时代,夏侯玄的官场之路都颇为顺遂。
夏侯玄这么出色的人,和光同尘的事,自然是做不出来的。他就是那种比较直接的人,对他看得上的人,他可以推心置腹,可对他看不上的人,他连看都懒得看上一眼。也正是因为这个直脾气,他把魏明帝曹睿给得罪了。曹睿宠幸毛皇后,于是就想为毛皇后的弟弟毛曾捞点政治资本,提高一下知名度。当时夏侯玄广有声望,曹睿就想让毛曾去蹭热度,故意在夏侯玄觐见的时候,让毛曾坐在夏侯玄旁边。曹睿的如意算盘是,只要夏侯玄这个知名人士和毛曾说上两句话,那毛曾的身价,自然会水涨船高。结果夏侯玄的表现,却让曹睿大为光火。夏侯玄素来厌恶毛曾为人粗鄙,这次见面自始至终,他都没拿正眼看过毛曾,更别提说话了。看到夏侯玄如此不给面子,曹睿很生气,于是他把夏侯玄官职由散骑黄门侍郎,降为羽林监。自此以后,终曹睿之世,夏侯玄再未担任任何要职。后来曹睿病逝,曹芳继位,夏侯玄的表兄曹爽成为了首辅大臣,夏侯玄才又被重用,被曹爽任命为散骑常侍、中护军。中护军的职责是选拔武官、监督众将。在中护军任上,夏侯玄所选拔出来的人,都是当时的俊杰,后来都成了封疆大吏,而他所创立的武官选拔制度,也被后世所沿用,奉为准绳。
在曹爽的支持下,夏侯玄积极参与曹魏正始年间的改革。夏侯玄的改革计划,主要有三项。一是在官员的人事任免上,改地方豪族推荐制,为中央考核制。以此来收回为地方豪族所把持的人事任免权;二是精简官员队伍,废掉郡守,保留刺史与县令。这样可以简化办事程序,节省时间,增强行政效率;三是明确各个阶级之间的服饰标准。这是为了更好地维持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夏侯玄还曾经把他的这些主张,写信告诉司马懿,希望获得司马懿的支持。司马懿回信表示,年轻人想法不错,但他认为,现在不是干这些的时候,光凭曹爽集团,也做不成这些事。司马懿还告诉夏侯玄,年轻人应该学会低调谦虚,不要没事瞎折腾。夏侯玄说不动司马懿,可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他依然为改革不辞辛劳地奔波忙碌。
后夏侯玄出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统兵十万驻长安,防备蜀汉。曹爽等人的改革,触犯了曹魏政权里世家大族的利益,这些人,大多都是曹魏的元老大臣,他们反对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夏侯玄与曹爽思虑再三,为了缓和内部矛盾和立威,决定起兵伐蜀。于是曹爽与夏侯玄统兵十余万,自骆谷攻蜀汉中。二人雄心勃勃,但汉中地险,粮草转运颇为艰难,魏军骡马多死,将士疲惫,军中士卒、民夫亦多有怨言。蜀军大将王平又据兴势以守,魏军不能进,后更有蜀之蒋琬、费祎二路援兵大至。司马懿从一开始就反对此战,此刻他又写信告诉夏侯玄,如果再不撤兵,定会重蹈当年曹操汉中之战的覆辙。曹爽起初坚持不肯撤退,最后被逼无奈,只得下令撤兵。不想魏军在撤退的时候,又在骆谷三岭遭到蜀军费祎部的伏击,魏军经过一番血战,损失惨重,勉强退回关中。这场失败的战争,导致魏国“关右虚耗,羌、胡怨叹”。至此,夏侯玄与曹爽的计划完全破产,他们没有像自己想象的的那样,成为魏国的功臣,反倒成了天下的笑柄。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诛杀曹爽,自任辅政,篡夺了曹魏大权。掌权以后的司马懿,马上以皇帝曹芳的名义,命夏侯玄将兵权交与郭淮,返回京师洛阳。此时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选择逃亡蜀国,他还邀请夏侯玄和他一起逃走,可夏侯玄拒绝了,他说,他不能为了苟且偷生而投奔敌国。最终,夏侯玄奉旨入朝,任大鸿胪。自此,夏侯玄彻底成为了司马家的笼中鸟。其实夏侯玄的命运,早在骆谷之役失败时就已经注定了。如果那一仗打赢了,他有了军功得了军心,那么此时,他完全可以利用手里的十万大军,和司马懿一争高下。可惜,当初他输了。这也就注定了,今日的夏侯玄并无筹码去和司马懿争。另一方面,雍凉的郭淮等人,皆为司马懿旧部,夏侯玄根本调不动他们。这一点,司马懿也是清楚的。他让夏侯玄入朝,就是为了逼夏侯玄反抗。司马懿是用皇帝的圣旨,命令夏侯玄回京的,如果夏侯玄此刻起兵,那就是抗旨造反,就给了司马懿杀他的借口。到时候,只怕夏侯玄还没走出军营,就会被郭淮以诛杀逆贼为名一剑砍了,而后传首京师。夏侯玄明白自己的处境,他也知道,回去是凶多吉少,但他还是回去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比起夏侯家征战沙场的那些先辈们,夏侯玄的武略或有不足,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证明了夏侯家的男儿,不是怕死的软骨头。回京以后的夏侯玄深居简出,不接宾客,仿佛真的是害怕了,但其实他只是在等待时机,他始终未曾忘记魏国。
当初司马懿死时,许允认为,他们这帮曹魏旧臣,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可夏侯玄却指出许允见事不明,夏侯玄告诉他说,司马懿在世的时候,还能以后生晚辈来看待他们,而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是断然容不下他们的。而后来局势的发展,也验证了夏侯玄的先见之明。
曹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二月,在魏帝曹芳的授意下,时任太常的夏侯玄,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意欲诛杀司马师,还政曹氏。不幸事泄,于是曹芳被废为齐王,夏侯玄则与李丰、张缉一起,被司马师灭三族。司马氏兄弟,自少年时便与夏侯玄为友。司马家与夏侯家又有姻亲之好,司马师的亡妻夏侯徽,就是夏侯玄的亲妹妹,两人有郎舅之谊。司马昭曾经哭着请求,希望哥哥可以留夏侯玄一命,司马师不许。当年在司空赵俨的葬礼上,当夏侯玄到来的时候,众人不约而同起身迎接他的那一幕,在司马师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司马师看来,无论夏侯玄是否参与这次暗杀事件,就凭这份人望,他早晚也是必死无疑的。
之前夏侯玄被逮捕,在廷尉府接受审问,负责审问他的,是钟会的哥哥钟毓。钟会仰慕夏侯玄的才学,于是趁着这个机会,频繁跑来看望夏侯玄,想和他交朋友,可夏侯玄拒绝了钟会。夏侯玄不肯写认罪供词,他告诉钟毓,他是奉君命行事的,他不认为自己有罪。如果钟毓认为他有罪,那大可以替他把供词写了,等写完了,拿给他签个名就行了。 钟毓知道夏侯玄不可能屈服,于是当晚就写出了一份“供词”,拿给夏侯玄看,夏侯玄一边看一边点头,看过之后,他从容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临刑之日,夏侯玄面无惧色,慷慨赴死,终年,四十五岁。夏侯玄这座玉山,终于还是倒了,倒得光明磊落,意气凌云,倒得高洁无瑕,不染尘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