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谁识得——班昭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说到东汉时期的才女班昭,人们对她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续作《汉书》,让她得以千古留名,可一本《女诫》,却又让她饱受争议。实质上,班昭写《女诫》,是大有深意的,这不仅不能算是班昭的过错,反而应该算作她的一大功绩。而所谓“封建之书”,不过是后人的曲解之误罢了。
班昭,字惠班,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史学家班彪之女,史学家班固、定远侯班超之妹。东汉时期,班氏一门为儒学名门,班昭的父亲班彪和哥哥班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班昭受家庭环境熏陶,博学多识,时人皆知她才干通达,秀外慧中。
班昭在十四岁那年,嫁同乡曹世叔为妻,不幸丈夫早逝。秦汉之际,风气比较开放,不像宋朝以后那样封闭愚昧,秦汉时的妇女,在丈夫故去后,是可以再嫁的。可班昭却选择为亡夫守节,终生未曾改嫁,因此广受赞誉。
班昭之兄班超,在东汉王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朝廷任命为西域都护,为汉廷驻守西域数十年。后来班超上了年纪,病痛缠身,班超屡次上疏汉和帝,请求告老还乡,而不被允许。当时班昭在宫廷中担任教师,负责教授宫廷女眷读书,班超就给妹妹写信,让她想办法跟皇帝疏通一下。班昭就自己写了一道奏疏给汉和帝,为兄长乞恩。班昭在奏疏中说:“兄长班超已经七十岁了,而且一身疾病,即使再想忠贞报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班超出塞,已经三十多年了,当年和他一起建功立业的那些人,大多数也早已去世。西域是军事要地,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以班超的身体状况,恐怕无法应对,那样的话势必会损害国家利益。何况班超年轻的时候于国有功,最后却老死沙漠,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悲伤的事情。……”我所叙述的只是大意,班昭素有文采,她把这道奏疏写得婉转凄恻,汉和帝看过以后,大为动容,于是答应让班超退休。
班昭长兄班固文采斐然,为大将军窦宪赏识,后汉和帝诛窦宪,班固也被连坐入狱,最后死在狱中。班固身死之际,其所著《汉书》尚未完结,汉和帝下诏,把续写《汉书》的任务交给了班昭。班昭利用当时的皇家图书馆“东观书阁”查阅资料,历时数年,终于为兄长未完成的《汉书》,补全了所缺的《八表》与《天文志》两部分,从而使《汉书》成为一部完整的史学著作。《汉书》引经据典,卷秩浩繁,刚面世时,人们普遍难以读懂。得知此事后,汉和帝便让班昭的同乡马融,拜班昭为师学习《汉书》。在班昭的教导下,后来,马融也成为了东汉历史上著名的文史学家。
汉和帝逝世后,汉殇帝继位,新帝年幼,由太后邓绥临朝摄政。邓太后早年,曾蒙班昭教以书史,故而邓太后十分信任班昭,朝政之事,多与班昭商议。此时的班昭显赫一时,因为她夫家姓曹,所以皇宫内外的人,都尊称她为“曹太姑”,而不呼其名。班昭之子曹成,也因为班昭的关系,被朝廷封为关内侯,后官至东汉诸侯国齐国国相。在曹成担任长垣长的时候,班昭随子赴任。到长垣后,班昭回想京师洛阳的繁华与热闹,又因一路跋涉劳苦,不免抚今感昔。班昭遂追忆先贤,有感而发,仿照其父班彪《北征赋》文风,作《东征赋》一篇,其文雅致清丽,颇为可观。
班昭此生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她的《女诫》。《女诫》全书共七章,核心思想就是所谓“出嫁从夫,夫死不能改嫁,否则便会使娘家蒙羞”的那一套陈规陋习。就是这样一部书,在封建社会备受推崇,被奉为育女宝典,也让现代人眼中的班昭黯然失色。其实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应该结合当时的具体环境,如果脱离环境去看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班昭曾任宫廷教师,她的《女诫》,主要是用来给她的学生们,也就是后宫的嫔妃们当教材的,并非有意针对民家女子。为了不至于触犯忌讳,班昭说她写《女诫》是给自家女儿看的,这就让一些不知内情的人产生了一种误会。这种误会 ,也是此后的几千年里,《女诫》一书从宫廷教材,演变为封建宝典的主要原因。走笔至此,我们应该明白了,不是班昭误导了后人,而是后人误会了班昭。
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七十二岁的班昭去世,邓太后素服哀悼,并遣使慰问其家。班昭身后至今,关于《女诫》的争论,始终未止。《女诫》里的那些规矩,如若是放在寻常百姓之家,固然是封建糟粕,但如若放在东汉王朝的后宫里,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班昭存的,原本是一片教书育人的冰心,可这一片冰心,又有谁真正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