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以战争手段从其侄子朱允炆的手里夺来的,这一点人尽皆知。在朱棣起兵夺位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叫姚广孝,是个和尚,可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身份,他是朱棣的军师。可以说,如果没有姚广孝,就没有朱棣最后的成功,也就没有后来的明成祖。
姚广孝少年的时候,正是元朝末年。有一天,小姚广孝在街上玩耍,无意中看见了在元朝政府里有官职的僧人外出的情景,声势显赫,仆从如云。那份尊荣富贵,在姚广孝的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这份念想,所以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了家里世代行医的传统,选择了剃度出家。从此,姚广孝便成了一名和尚,相比于“姚广孝”这个名字,人们更乐意以他的法号来称呼他,都叫他“道衍和尚”。
从姚广孝当和尚的初衷我们可以看出,姚广孝这个人,内心是有着极强的功名欲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他博览群书,除了佛经之外,他还研究儒家典籍,甚至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学习当时为政府明令禁止的阴阳术数之学。姚广孝虽然是个和尚,但他却不是那种能老实待在庙里念经的和尚,他四处游历名山大川,暗中记下了各处关河险阻,以为将来之用。
姚广孝游嵩山的时候,曾经遇到当时著名的相师袁拱,他看到了姚广孝的外貌,表示非常惊异。他说姚广孝的眼睛是三角形的,看上去就如同一只生病的老虎,将来一定会大造杀孽,就好像元朝的刘秉忠一样。袁拱口中的刘秉忠,一开始也是个和尚,后来成为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心腹谋臣,助忽必烈征伐四方,定鼎天下。姚广孝听了这番话以后,不仅没有害怕,反而大喜过望,因为这正是他内心的志向。
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过世后,太祖在全国选拔精通儒道与佛典的僧人,进入各位皇子藩王的府邸侍奉,以便随时为过世的马皇后诵经超度。姚广孝以其过人的学识,通过了礼部的考试,当藩王们来挑选僧人的时候,姚广孝一眼就看中了当时身为燕王的朱棣,他只说了一句话,便让朱棣选中了他。他说:“我想送顶白帽子给王爷。”当时朱棣已经贵为燕王,王上加白,你品,你细品。
随朱棣回到藩地北平以后,姚广孝任庆寿寺住持,出入燕王府如同自家,二人相交甚欢。
建文帝登基后,忧诸王势大,采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的削藩之策,逼迫甚急。姚广孝在燕王府的密室中训练兵马,以备非常,他还建议朱棣,在密室上边养了一大群鸡鸭鹅,以掩盖声响。后来有人告发朱棣谋反,建文帝派人抓捕朱棣,朱棣收到消息,遂决议造反。于是起兵南征,留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在朱棣南征期间,明军曾经多次进攻燕军大本营北平,赖姚广孝周密筹划,城池得以无恙。
南征途中,燕军败于东昌,大将张玉阵亡,这让朱棣有了班师的念头,他给在北平的姚广孝写信,询问他的意见。姚广孝极力劝说他坚持下去,朱棣于是继续向南进军,大败明将盛庸,破明军西水寨。
姚广孝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料定明廷大军主力,都在京师之外围剿燕军,此刻京师必然空虚。便劝朱棣绕过坚城,直取京师。至此,天下一战而定。
朱棣称帝后,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每次与姚广孝谈话的时候,朱棣都称呼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在朱棣外出巡视,以及亲征蒙古期间,皆命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而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的,便是太子少师姚广孝。后来,朱棣还让他负责教导皇太孙朱瞻基。
朱棣赏给姚广孝很多金银财帛,还赐给他府邸和家仆、奴婢等等,命他还俗,但姚广孝拒绝了。朱棣给他的那些金银财宝,被姚广孝尽数分给了自己的亲朋故旧。他只有上朝的时候,才穿上官服,其他时间,则仍穿僧袍。他的住处,也还是在庆寿寺。因为僧袍是黑色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送了他一个“黑衣宰相”的雅号。
对于身处史书之外的我来说,姚广孝实在是一个异数。从古至今,想做国师的人数不胜数,可真正达成这一目标的人却并不多,姚广孝只是一个和尚,可他不仅有这个志向,而且还凭一己之力做到了。这样的人很可怕,可怕之处在于,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天下为棋盘,以百万生灵做棋子。可这样的人却也可敬,我敬他毅力非凡,我敬他言出必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