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善

(2023-05-01 09:13:30)

    在我很幼小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记忆。门前总有乞丐来要吃的,在西府,这种乞讨的人有个很通俗化的名字,叫花,全国范围内称“叫花子”多些。这些人绝大多数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以老年、老年带幼年或者女的带幼者为多。当村里的狗狂吠,一般来说,叫花子已经到了村口,一边惊恐地驱赶着兴奋的狗,一边护着身旁的孩子,一边还要向各家各户口里喊着“打发嘎”“打发嘎”。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府一带虽不至于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样饥荒难耐,但还是勉强温饱、捉襟见肘的光景模样,人们能够施舍的十分有限。只是,在我印象中,大多数人,只要还能维持过得去的日子,总要拿出一个玉米面馍、半个黑馍(不错的施舍),或者在并不丰盈的瓦翁中勾出小半碗包谷榛子,遇到饭时,也会盛出稀汤面或搅团,或者刚刚剩下的各类饭食,打发这些不速之“客”。相对比较大方的,基本都是和我外祖母一样年纪的人,尤其是碰到带着孩子的叫花。我一概把这些头顶手帕、蹒跚着小脚的老婆婆们概括为“外祖母们”。每每这个时候,外祖母们一边给拿着吃的,一边嘴里咕叨着“遭罪啊遭罪”。
    在这个时候,懵懂无知的我们其实和那个汪汪狂吠的狗没有多大的区别,狗大约是觉得叫花子们频频光顾,抢了他们不多的“口粮”吧,而我们大多情况下,是对这些居无定所、满身破旧且蓬头垢面的人从幼小认知上的嫌弃、莫名其妙的害怕,抑或还有一点点好奇吧。围观、不屑,起哄,甚至还要呵斥。很快,外祖母们便开始大声地呵斥着狗,也呵斥着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兔崽子们。“为啥要给他们吃的”“他们为啥要来我们家要饭”“他们没有家吗”,如此种种,各类疑问充斥在外祖母们周围,“他们是可伶人”“他们家里穷的吃不起饭了”“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出来要饭”,不厌其烦地说叨,穿插着一些诸如“甘省穷" "商州穷”“受旱”“发大水”之类的事,我们似懂非懂、似听非听,要么不耐烦地跑出去疯玩,要么昏昏地在外祖母怀里睡着。慢慢地,一岁又一岁的累积,这种碎碎念的叨咕,细雨清风般掠过我们幼小的心思。村里再来了叫花,我们甚至会飞跑着回家告诉大人,在大人的授意下给拿些吃的,飞快地送给这些比我们还要可伶的人。
    后来,上学了,长大了,日子也过得去了,慢慢地变好了,叫花很少很少了,甚至在西府农村基本绝迹。但种种往事并不如烟。就拿这种乞讨与施舍的往事来说,我在“反刍”着看似平淡和琐碎中所隐含的淳朴善良。是的,外祖母们几乎都是文盲,除了到娘家的距离,她们基本是足不出村的,相夫教子、吃喝拉撒、鸡零狗碎的家务几乎是她们的全部,和形而上的礼义廉耻教化似乎相隔甚远,是什么使得她们有这种看似无意的善意、自然而然的善举呢,就和王圣人龙场悟道一样,我曾经百思不得一解。当然,少年的思索虽然可贵,却囿于认知的局限和阅历的狭浅。“善良是天生的”这句话不啻为石破天惊的一道闪电。是的,善良是天生的,是人之所以为人、进化成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深刻最醒目的标志。其实,在我们以前,孔老夫子早就苦苦思索过了这个命题,这既是千年万年的演化进程使然,更是老夫子蹉跎人生却不悔的心得,他在两千多年前便徐徐地道定,“人之初 性本善”。
    这种善良是在骨子里的,是在血液里的,是在亘古流淌的人文长河里,在绵延不息的万物更替中。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基因,不论肤色,概没中外,不分老幼,更不论贵贱高低。只是,善良的程度千差万别,也随着成长和入世便发生着繁复混杂的变化,起伏,消长,量与质,等等,不一而足。有的人,历经磨难欺骗却还存留这一份纯真和善良;有的人,遇见蝇头小利便将良知抛之九爪哇国;有的人则是选择性的,一切以自己利益为核心,因时因地因事体现出自己的善良。世事艰险,人生海海;人性难测,波诡云谲。在求得生存、讨得生活、追索理想的不同阶段,在芸芸众生“适足”纷繁个性差别以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中,我们虽不能强求一律,也不能规制一种善良的标尺,更不能以己度人式地拔高或限定。但总归要有一种认知的公约数,一种良知的底线,一种约定俗成、和风细雨的习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善良、流淌在血液中的善良、自发传递和感染的善举,便是公约数,便是底线,便是“润物细无声”的道德规制。
    刚刚过去的春节,在我所在的城市,因为一碗高价面条而引发的全城道歉、全民致歉撼动了多少平凡人的心,打动了多少一度麻木的灵魂,又让多少苟且于利益沉浸于自我的人感到惭愧和反思呢?几百万古城人仅仅靠发自内心的善良、自发而来的自律,进而派发出好客利他的种种善举,复苏了古城该有的气象和生机。是这种自发的善良将古城的景致装扮得更美,把古城的古风古韵“镶嵌”得更“和”,千年古都的沉潜种种教化了这里的人,而如今是该“蒸腾”出教化、展示出古风、流淌出人文与良知的时候了。人性之善和任何形而上的东西“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才最终会获得“大善”的“收成”。也只有人性之善的迸发,也才会使得种种世事,个人营生、生命意义,抑或是经国济民的宏图伟业,得以长久,得以顺畅,至好至善!
    善良至贵,至善无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流激越
后一篇:乖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