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窑

(2023-03-06 08:47:02)

    第一次去牛窑,大约是我十一二岁的样子吧,实在记不清了。牛窑是我们家门口终南山最外边的一个不高的小山包上的几个洞。相传老子李聃的坐骑青牛在主人羽化成仙后长眠于此,因为是“仙牛”,常年遍有供奉的香火,每年春暖时节开始,到汤峪口游玩的人便便频频登临牛窑,因为海拔不高,只有几十米,刚好又在大路口,很显眼。不知在什么时候,好事者在去往牛窑的的登山口,建一牌匾,曰“青牛洞”,这路口遍更鲜亮起来,去的人也更多了。只是,青牛洞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些叫牛窑牛窑多年的当地人来说,不仅晦涩而且唐突,谁见过这牛是青色的吗?我们遍一直叫牛窑。
    四十多年前的牛窑很是无法和现在相比,记得就是两三孔土窑,转去不远有一处很小也很破旧的小房子。这里有时候有人看护,有时候没有人。当时应该是刚刚改革开放,社会环境逐渐松暖,一些曾经还俗的出家人又陆续重返寺庙道庵,估计是对政策走向没有吃定吧,躲躲闪闪的样子。只是,对于我们这些在端南山边经常疯玩乱跑的孩子来说,牛窑是一个让人产生好奇和莫名敬畏的地方。因为和家里大人一起来的时候,大人(一般是祖母或外祖母),他们不仅要虔诚地在牛窑的几个洞内磕头、烧纸上香,还要半吓唬半哄劝地让我们也要三磕九拜,不准大声说话,更不准嬉戏打闹,哪怕是好奇地问一句充满稚气的话,也会被小声呵斥着,谓之对神的不敬。就这样,我们糊里糊涂地磕了多年头,也半信半疑地觉得这里的神肯定会护佑我们的。
    但有件事,我直到现在也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因为这不是听来的,是我亲身经历。在我们成长经历中,农村孩子的小病小灾大多是不去医疗站的,一抗,二燎,三叫神婆。这燎很简单,点一把麦草,大人抱着生病的孩子从火上跳过去,这叫燎,去鬼气邪气吧。若还不管用,就要叫神婆,这是村里老人普遍认为头上顶着“神爷爷”或“神奶奶”的人。神婆来了,对着昏睡不醒的孩子(俗称“鬼捏着了”)年年有词,折叠几张黄表纸点燃,绕着孩子的头转几圈,再对着空中念念有词,含一口水摇头晃脑一番,猛地一口喷出,仍是念念有词,但能听出来是在斥责缠人的恶鬼。声音愈来愈小,到最后,未燃尽的黄表纸在神婆的手里变成一个小纸团,划重点,小纸团。神婆遍如释重负般长出一口气,像是累了一场大活一样,说道,好了,鬼给撵走了。把手中的小纸团塞到孩子嘴里,就着碗里的水,说,这是神爷给的药,赶紧吃下去就好了。此类事情我们见的很多,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慢慢变好,至少不会加重,这边强化了人们对神爷的敬畏和信任。
    我要说的是,我在牛窑的“请药”经历。十几岁的时候,基本都脱离了祖父母管教的“势力范围”,但对大人们生活中的行为模仿却是经常的。这一天,我们又一路疯玩到了牛窑。先是像大人那样,虔诚地磕头作揖,像模像样地许说心愿,不知怎的,我想到了“请药”。捡起一张旁边的黄纸,叠成三角状,掐着角点,点燃,绕圈,闭着眼睛,待快燃尽时,将在手里的纸角尖扯下来。再磕头,作揖,悄悄出来,找个安静的地方,再悄悄地打开看,老天!里面有“药”!细密的,如香灰,极少,但能看见。震惊!兴奋!诚惶诚恐的样子。因为以前都是神婆直接将纸团塞在嘴里,有没有不知道也不敢问,现在可是直接看到了啊。
    回去问母亲,母亲说当然有啊,心诚则灵嘛。还是疑惑,一直在上大学、上班后都在疑惑,反复用科学来推理,洞里空气中充满香灰,自然能进到任何角落。只是,一只手紧紧捏住的纸角,且还在不停地动着,在里面充其量不到三两分钟的样子,这分子运动的力度是不是忒大吧。
    一晃四十余年过去了,也还去过一两次牛窑,但再未尝试过“要药”。一是人太多,嘈杂。二是不再好奇。世上的事种种,或许知道少了并无坏处。不论科学还是被认为的迷信,真真假假,隐隐约约,忽明忽暗。你认为是真的,却往往屡遭打脸,你觉得是假的,却经常碰到“量子纠缠”。真的像孔老夫子说的那样,信则有,不信则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明德门
后一篇:清流激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