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府的婚礼(六)

(2022-04-20 15:33:16)

    在西府,闹洞房算是婚礼议程的最后补充,似乎是不可缺少的。在我记事起,“耍新媳妇”便是乡村婚礼后的必修课,在城里一般叫闹洞房。不论城里城外,这个环节的深层寓意在于“添喜”,等于给主家增添热闹和人气的,同时一堆新人喜气满身,普通人趁这个时候去参与一下,也等于喜气共沾了。所以,听我母亲讲,如果婚礼当晚,没有人去闹洞房,主家的婆婆还要拿着烟去动员那些“好事者”们前来闹一闹,一来显得主家热闹的喜事气氛,不致于冷冷清清的落闲话,太冷清了等于洞房没有哄起来,对这对新人来说缺乏了好彩头。
    大约7点半八点左右,好事者们便不约而至,一般来说,和新郎同龄的发小们闹得最欢,这其中,未成家的尤甚。各种难题、恶作剧层出不穷,由于有“三天无大小”的传统潜规则,不论辈分,不论年龄,大大小小,蜂拥而上,新郎被“折磨”得上气不接下气,但还得陪着笑脸,因为是大喜日子,坚持一下也就过去了,倘若稍稍变点脸,发小们扫兴而去,不论谁的责任,大家都会怪罪新郎小气了,开不起玩笑,这在乡村江湖上是杀伤力很强的一句话。对于新媳妇而言,在我印象里,倒没有什么太过分的游戏,无非让新媳妇点个烟,中途故意吹灭火彩,让她反复动作,制造笑料。在那个时候,除了插科打诨、做简单游戏外,乡下的孩子也想不出过多的招数,主要是起哄,制造气氛。像单线吊颗糖让两个人“亲嘴”、“猪八戒背媳妇”、叠手绢、挂铃铛等等都是后来从城里或电影电视上学的。
    据说,中国的婚姻半径(男方与女方家里的距离)平均是25公里,这是三十年以前的数字,现在肯定要比这个大。我要说的是,在过去西府乡下,婚姻的半径在我印象的大数据里,应该不超过五六公里的。交通不便导致婚姻半径的缩小,离得近好了解,知根知底恐怕也是重要原因,在千百年来的人情社会、熟人社会传统下,方圆可至的乡里乡亲既是距离的便利,也是诚信所赖吧。为什么说这个呢,和闹洞房有关。某个好事者兴冲冲地去了,却发现新媳妇是多年不曾走动的老亲戚,这还怎么下得了手?!某人打打闹闹半天,却发现新媳妇曾是小学时的同桌,只能叙叙旧了事,还有咋咋乎乎携风而来,还没到跟前,却突然发现新媳妇一看有点眼熟,二看发现是前女友,乡村倒没有前女友的说法,只是种种原因两人未成,但见了面总会尴尬的。这人便“灰溜溜”地遁走,把同去的伙伴搞得十分莫名其妙。
    再后来,大约新世纪以后,闹洞房闹出不文明、甚至出事的新闻不时有之,有喝得大醉挤在新房炕上彻夜不归的,有把新郎绑到门口树上忘了的,有游戏中下手太重造成新郎挂彩或负伤的,最恶劣的是趁着人多浑水摸鱼对新媳妇动手动脚的,趁着混乱拉灭灯偷走东西的,还有极个别闹出人命的,这些都大大超出了闹洞房的游戏规则底线,当然和淳朴厚道的西府文化传统背道而驰,更不为现代文明礼仪所包容。
    如今,乡下的婚礼已经和城里没有什么区别,但彩礼据说要比城里“王法”多了,那些充满仁义礼智信的规程、善意的打闹形式、全村总动员过大事的热闹都已经慢慢消淡,市场介入,程式化、流水化的运作大行其道。但这有什么办法,上边说过,这也是潮流啊。那种魂牵梦绕的喜庆氛围,那种牧童短笛的乡村情趣,那些皂角树下问你吃了没的爷爷婆婆们,那些很久不见你一旦看见你便问长问短的婶婶、嫂嫂们,都几乎在梦里才能出现了。乡愁,乡愁,梦里的乡愁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暖柿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