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媳妇娶进门以后,娘家的客人不长时间便要到了。娘家的客人是重中之重,需要高度重视、极其认真对待的群体。我前边说过了,到了婚礼这一天,确实是万里长征到了吴起镇一般,临门一脚了,怎么也得坚持“最后的光荣”,所以对待娘家来的客人,从陪同到饮食安排都是精心思考、细致部署的。按照一般规程,娘家客人的规模一般不超过八桌左右,超过了显得女方家里有“吃大户”嫌疑,但如果连四五桌都凑不够,便显得娘家势单力薄,没有秀出应有的“肌肉”。记得我小姨结婚的时候,母亲要求父亲和我哥、我三个人都去,原因在于我外爷家是独姓,在村里没有户下,即族人,只能靠亲戚团队,勉强凑够六桌的达标标准。
娘家的客人到了之后,由男方的执事引领入席,入席的排位很讲究,每桌七人,对着宴会大厅大门且居中的是主桌,主桌的上席一般是女方的舅舅一辈(如果舅舅比较多,年长者优先;如舅舅缺席,一般为兄长一辈),上席的上位有两个,右为上,左次之,上席两边的位子好安排,只要辈分合适,便可以坐在一条凳子上,最难安排的是单个坐的首席,和上席对面,但只有一个凳子,这个位子比较有意思,说是首席但靠外,说是靠外吧又叫首席,这个主要是安排亲戚里面辈分较高但又不是主要客人的人。安排这些席位看着表面客客气气,实则暗流涌动,把哪个姑父、姨夫或者辈分高的亲戚没有安排到位,或者他自己认为没有安排到应该安排的位置上,重者佛袖而去,轻者嘴上说没啥没啥,实际已有芥蒂在心,阴沉个脸,引得满座气氛凝重。席位安置好以后,先是上一个凉盘,一个盛着冻肉、花肉的凉菜,然后是酒壶酒盅,象征性地劝两圈酒,这里的劝很重要,不论对方能不能喝,把守桌子这个人一定要反复劝,显出热情显出诚意来,几杯酒下肚,上席的主要客人首肯以后,便是要上汤上面了,西府极负盛名的坐席臊子面便拉开战场。如果厨师优异,汤鲜美、面筋道,很快便有些供不应求的状况,总执事便在外面不停地指挥着:“上面上面”、“端汤端汤”,或者“再下面”、“再端几碗汤”,这紧锣密鼓的状况大约持续十几到二十分钟左右,高峰时节过去,饭量小的已经开始在摸烟,饭量大的还在坚持战斗,把桌子的要反反复复地问桌子的每一个人“再挑点面”或者“再换一碗汤”,直到最后一个放下筷子。娘家客离席,去邻居专门准备的地方休息。下面才开始待男方亲戚和乡里乡亲,自己人,客气少,实打实,流水席,气氛顿时吵闹且热烈,周转速度也加快,院里院外一派繁忙景象。上午的第一顿饭停止的时间一般在中午一点左右,不叫停止,叫倒汤锅,就是不再下臊子面了,要准备下午的待客宴会。
一般是下午两点多左右,下午席开始。仍然是娘家客人优先。一来体现尊重,二来考虑娘家客人的返程问题。所以,传统之所以叫传统,都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否则,也流传不下来。下午席是重头戏,不仅考验厨师,也是对娘家实力和诚意的检阅。在大家都清贫的年代,能做到倾囊而出,即便没有奇珍异味,也足以显示出主家的诚意,如果大家明明知道你家里殷实,但待客的水平远远不对称,便舆论暗起。乡村社会既简单又复杂,即便是一般人家都要讲究个脸面,用西府话说,就是要活人呢,这里的活人就是做人的意思。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便还没有包产到户的时候,遇到婚礼这种大事,主家总要拿出最大的能力,哪怕是到处借,拉下债务,也要把这场“人面前”的事办好办风光。在我记忆中,下午的菜相当讲究,尤其是款待娘家人的菜,四梁八柱、凉热甜咸、十三花、十七花,十里不同俗,稍有差别,但这种各色食物把桌子摆得满满当当的表象,充分体现了西府人深沉厚实、淳朴善良的情意,人家把一个大姑娘送过来,怎么也得让人家吃好这一顿吧。下午的劝酒气氛大大超过上午的客客气气。总执事动员能喝几杯的婚礼工作人员几乎是轮番上阵,反复“轰炸”,尤其要把主桌上的代表性人物喝得晕晕乎乎、接连求饶,才不舍作罢。到这个程度,上席的主要代表开始致答谢词,对主家的服务、菜品作一高度评价,感谢主家全村老老少少对婚礼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云云。接着,送客,道别。紧张的“战场清理”后,又开始招待男方亲戚和乡亲(西府叫朋亲),菜的品种就要比娘家客人少一些,我印象中要简单少一半。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期以后,真正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才逐步把两波客人的待遇拉平。在招待男方客人和朋亲的时候,凉菜快结束上热菜的当口,新媳妇要出来敬酒的,敬酒的过程有的平淡无奇,有的充满了欢声笑语,甚至恶作剧,这和在座客人的年龄、新媳妇的性格、在座新郎伙伴的多少有很大关系。很有些不谙世事的新媳妇“不堪”恶作剧逃跑的、吓哭的、不知所措的,引起大家一阵阵善意的欢笑声。也有个别落落大方且能牙利齿的,几个回合下来,倒让“肇事”的客人骑虎难下,大家又是一阵哄笑。执事的人员不离左右,察言观色,及时化解眼看着要弄假成真的玩笑矛盾,插科打诨排除不可能完成的游戏,自始至终确保气氛友好热烈,不生异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