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府的婚礼(一)

(2022-04-06 08:57:34)
标签:

杂谈

    这里说的婚礼我指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记忆中的婚礼。之所以有记忆,是因为印象很深刻,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和后来的婚礼反差越来越大,再还有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喜欢“忆往昔”吧。

    在过往的西府,从说亲到定亲,记得一般要至少三四年时间,从定亲到娶亲,一般在一年以内。这中间的曲折漫长、忧欢交替,几乎每个都是一本内容丰富、多滋多味的故事会。只是,到了要举行婚礼这一步,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但孕育花蕾、盛开鲜花的过程再丰富漫长,总要有结出果实的时候,婚礼就是前一段漫长过程的总结,是花朵嬗变为果实的显性体现。尽管是个形式主义很突出的仪式,很大程度上充满了“给别人看”的表现意味,但这就是规程,在西府,规程如同民间的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比法律更要深入人心,这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即便是强大的社会变迁,也很难从根本上完全消除这种深入心髓的传统讲究。

    婚礼,首先要看日子。在西府乡下,很有些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阴阳先生,或者是略通风水、会掐生辰八字的“好事者”,一般婚丧嫁娶的的日子都是他们“掐算”出来的。主家请这些人算好良辰吉日,然后打发媒人前去女方家里沟通,双方无异议,便算定下了“大日子”。印象当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婚礼日期,一般在正月,初二、初四、初六、初八多一些,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放到农历的腊月多些。至于变化的原因,有一说是原来日子过得难场,只有正月能吃得好一些,正月大家都吃得好,婚礼上的吃食水平便显不出来,会给人以为了俭省才放到正月的印象。腊月人闲,且肚子油水少,正好在婚礼上大快朵颐,物质精神双丰收,且包产到户有了粮食,不怕人吃。我觉得这个理由站得住脚。沟通好日子,两边便按部就班地开始准备。主家要找人收拾新房子,在那个时代,基本就是墙粉刷一新,然后要糊墙纸,绑仰棚(类似于现在的吊顶),之所以叫新房,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收拾一新的房间、新被褥、新炕席,新家具(那怕是重新油漆一遍也算),主家还要派人给亲朋好友下帖子,邀请参加婚礼。在女方这边,要准备陪嫁的嫁妆,在我印象里,女方准备的主要是床上用品,讲究几床被褥、衣箱衣柜、脸盆及架子,还有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所谓“三转一响”等不一而足。这里边,相当部分是婆家买好提前一天送到女方家的,双方关系处理得好且女方实力比较强的,这种提前要送过去的东西就少一些,否则就多一些。临门一脚了,男方在这个时候怎么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一回,反正这些东西转一圈还要拉回来的。在乡下,虽然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但大家都有儿有女,都要搞这些顾及脸面、心照不宣的事,所以,这个也算是婚礼的潜规则之一。女方除了准备嫁妆,也要通知自家亲朋好友大喜的日子。

    在婚礼前夕几天,需要沟通的事情还有诸多,情况也会有变化,且经常有些出人意料的变化,这就需要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充任联络员职责,前面说了,媒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退居幕后,男方会推举出一个人充当双方沟通的角色,这个人在西府被称作“正客”,究竟是正客还是“重客”,囿于西府话发音缺陷,我没有落实,但从字面意义上讲,这两个字代表的分量其实是差不多的。这个人首先要和男方新郎是平辈,最好是本家或者亲戚关系哦(这是立场问题),还要年富力强、能说会道,几天下来能够把双方的任何问题隔阂及时化解,确保婚礼按照流程顺畅运转。这个正客便在婚礼前夕的几天在两亲家之间穿梭往来,每每带回来一些好消息或者坏消息,其中枝枝蔓蔓、曲曲折折的事情有多有少,但基本没有大的“原则性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媒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