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分享《爱和自由》第十八章

(2017-03-06 21:21:07)
标签:

杂谈

读书分享《爱和自由》第十八章

儿童顺从的三个阶段(上)

人的正常状态是服从,是顺从。对于儿童来说,顺从会变成一种荣耀,一种快乐。对成人来讲,最典型的现象是谈恋爱的时候,尤其是爱情这层面纱还未揭开,你倾慕的对象请你帮忙,荣耀就真正的到来了!

顺从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荣耀和快乐。意志是服从的基础,先有意志后就服从。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前面讲过,当一个儿童练习走路(1岁左右)的时候,他能不能服从你的命令(如你不让他走路,或让他快快的走路)?他不可能服从,当他的腿的机制发展的比较完善、具备了行走的能力时,他就开始服从了。当成人给他说什么的时候他会考虑,我能不能服从?这个服从能不能使父母高兴?儿童是依据他个人的能力来服从的。

在小学里,很多孩子好动爱说话,老是不断的告诉他们,上课不要说话,这些孩子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老师就惩罚这个孩子:“给我站起来!”过一会儿他还是说话,他站着说话。这个孩子没有能力控制自己不说话,因为他自己说了不算,他所想的同他的行为分裂着,无法合一。那是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有一次我们用《儿童EQ的开发与培育》来测试儿童(7岁半)。我们问:“能遵守规则吗?”一个孩子沉思了一会儿说:“一半能遵守,一半不能!”我们问:“为什么?”他说:“比如音乐课太难了,我没法遵守!”我恍然大悟,当规则难度太大,儿童没有能力遵守时,强迫儿童,只能给儿童再制造一个不诚实的品质。幼儿期是形成意志的关键期,儿童都在学着依据自己的能力遵守规则,顺从事物的规律,建立真正的顺从,但难度太大,就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果。

顺从才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当儿童不顺从的时候,正是他没有能力顺从的时候,那是他的意志力没有完善。

好动,完全是在儿童自发的活动遭到破坏以后,儿童没有发展的目标才出现的。蒙特梭利说:“这里所说的服从比通常所说的服从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这个服从指的是意志的升华。”服从是个人意志的深化。一次,我问外甥女:“琳琳,你说说,邻居家谁最顺从?”琳琳说:“我觉得王老师最顺从。”王老师真的非常顺从。你请王老师拿一样东西,王老师就去,你让王老师今天去炒菜,王老师就去炒菜。在外人眼里,王老师是一位和善、顺从、忍让的好丈夫。当别人发表与他不同的观点时,他就安静的听着。他的美好、他的宁静,他的深邃,普通人无法了解。他从不参与到任何世俗的事物中去。当你仔细观察他,你就会发现他是因为生命状态远远高于别人,而在迁就和照顾别人,他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他像一位圣贤那样,总是在关键时刻说一句,平时他从不占用别人的空间和时间。他是我见到的人格发展最正常的人。

顺从的人按照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1908-1970)的说法,就是自我实现了的人。他实现了自己就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

但是,如果一个儿童正在发展他的某个敏感期,比如他到了发展触摸的敏感期,他要到处抓摸,你让他顺从、安静、坐在那儿不要动,他是不可能顺从的。蒙特梭利告诉我们,如果人类灵魂不具备这样的品质,如果人类从来没有通过某种深化过程获得这种服从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社会生活。儿童首先要实现自我才能超越自我,才能达到与社会的和谐。

以往顺从的含义是,老师和父母告诉儿童做什么,儿童就去做什么,这是传统教育中的顺从,在蒙特梭利教育中顺从分三个阶段。

读书分享《爱和自由》第十八章

第一个阶段,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这可能给你留下“任性”的印象。我们的很多孩子回家以后的表现令父母头痛:“哎!这个教育不行,我们的孩子才去了一两个月回家已经“任性”得不行了。

我们来看看孩子是怎样任性的。当儿童正在发展某种机制和观念的时候,比如在发展一种完美观念的时候,你破坏了这种“完美”的感觉,儿童会跟你“斗争到底”。比如说一张饼,儿童是绝不容许你把饼掰成两半的,但爸爸买了张饼,正好从中掰成了两半儿,小半儿给了孩子,大半给他自己,然后他的孩子拿起这半块饼,大哭着把饼扔了。爸爸很尴尬,很生气。然后他的解释是:这个孩子很贪婪。实际上这个孩子在建立一种“完美”的观念,那个爸爸破坏了这个孩子“完整”的感觉。孩子极为“痛苦”,为了维护他心目中对对事物“完美”的追求,他会与成人“进行斗争”。我们大多数人把这种情况称为“任性”。

那么,儿童什么时候能服从你呢?儿童在这种观念发展完善之后,当他具备了这种能力,顺从就会开始了。比如说,当儿童已经学会走路,但还要让你抱的时候,你告诉他:“妈妈,爸爸抱你一会儿,你走一会儿好吗?”他会考虑,然后说:“好的。”因为他不是不会走路,他需要你抱他走一会儿,他自己走一会儿,这种状态属于半顺从,但不顺从状态,这是第一状态。

儿童顺从与否他具备的能力有关,所以判断孩子是否顺从的时候,我们必须与儿童现有的能力联系起来判断。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0-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这个时候,怎样让她顺从呢?比如说,他这时想玩水,你告诉他:“好,去玩水。”他这个时候的本能冲动与你的命令正好一致,他顺从你,如果不一致,儿童就决不会顺从你。他根本听不明白你所讲的,除非惩罚代替了说教,而使儿童恐惧,他才会顺从。蒙特梭利说,必须了解儿童已经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命令一个人用鼻子吃东西是荒唐的,命令一个不识字的人写字也是荒唐的,因为他的能力没有达到。儿童在三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除非他接受的命令与他的冲动相一致。

在传统的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你把一个教具拿到教室的时候,孩子们会蜂拥而上,所有的人都会要这个玩教具!蒙特梭利讲,这样的孩子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不正常的,应该是这样,东西拿出来的时候只有一两个孩子去拿,像正常成人那样。我们教室里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你去放一个新教具,刚开始没有人发现,偶然有一个孩子发现后就开始拿起来操作。过一会儿,另外一个孩子发现了:“咦!”他在操作这个教具,“这个我没见过!”然后,这个孩子会说:“咱们班有个新教具。”如果想玩,他会等待,等那个孩子放下的时候,他再去拿。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2岁的儿童已经开始会说话了,那时我们成人就开始试图让儿童服从他。但这个时候,成人还不会用暴力或者其他专制的行为,成人可能会说服,不断的说服:这个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结果把儿童的大脑搞得一团糟。一位家长看见孩子在玩水,家长说:“宝宝这是喝的水,不可以玩,你应该去拿玩的水。”小孩就把喝的水倒入杯子,他妈妈又说:“宝宝,这个杯子不是喝水的杯子,是玩的杯子。”这些话让孩子的大脑彻底混乱了!这些话成了孩子心智发展的障碍。如果孩子这时顺从了这个成人,那是因为他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已经丧失了。

3岁以前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蒙特梭利说,3岁以后,在幼儿能够顺从以前,他肯定已经发展了某种品质,他不可能突然就按另一个人的意志行动,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理解我们要求他所做的事情。在这3年中,儿童是通过活动在事物中缓慢的形成他的内在品质的。品质只有牢固建立以后,才能为儿童意志所运用。我们知道,许多孩子到了一定场合,是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儿童从椅子上来下去,开始是不懂,一方面是他需要练习爬高爬低,另一方面,因为他太小而需要站立起来观看,这时你不能也无法要求他不这样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会帮助儿童建立一种秩序,在一个正式的高雅的地方,我不能够再这样做,如果你不训斥他,而是提醒他、宽容他,给他时间观察和自我调整,他就会发现这种规则,然后他会试着去做,虽然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都没有关系,儿童会把这些内化,也就是蒙特梭利所说的习得。当这种习惯一段巩固下来,他就会为儿童服务也就是说,这种习惯就能为儿童的意志所用。

所以在蒙特梭利幼儿园,老师从不骂孩子,只是不断提醒孩子,这样儿童在任何地方都会把握好尺度,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去我单位,那时他才两岁多,长得特别矮小,正好同事给他买了一袋饼干,让他坐在椅子上吃。他吃完以后想把椅子归位,他站在椅子后面,这个椅子对他来说非常庞大,他只有椅子的一半高。他用手推不动,就用肩来推,硬把椅子推了进去。当时我就站在门口观察,周围没有其他人,他这样做不是给任何人看,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此时他具备了意志力,他在任何场合都知道应该这么做。

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儿童顺从,首先取决于其能力的发展。在一次执行命令中它可能成功,但下一次就不一定成功,儿童做事情都是这样的。比如说,他要把水灌进瓶子里,他第一次灌的时候可能很成功。一次就灌进去了,但是第二次灌的时候可能不成功,这个时候我们成人应该不去管他,儿童恰恰是通过灌水来控制他的手。所有成功的前面阶段必然是不成功,每一次的不成功,都刺激儿童重新再做一遍,这反复的过程锻炼了儿童的能力。就像我们幼儿园的丽丽,她要把绳子挂在钉子上面,每一次挂不上去,都会刺激她,想办法再把它挂上去,这样反复的刺激,直到挂上去。儿童通过自发地反复练习,能力被固定了,儿童就是这样固定和掌握自己的一切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大人这样说你:“你笨死了!”或者说:“来,让爸爸妈妈替你做!”大人不允许儿童犯错误,不给儿童犯错误的机会。

错误,对于儿童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儿童不知道什么是错误,他只是觉得这次没做好再来一次,他不断的做,不断的重复,最后,终于做好了。他有成就感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就形成了自己的能力。但是我们看到成人很容易抱怨,当孩子不照父母那样做的时候,父母会责怪他们:“笨死了,哪有你这么笨的人呢!你看我怎么做.........

长久以来成人有一种潜意识就是:让儿童以为你是了不起的。瑞士有一位大教育家叫,裴斯泰洛齐,连这个教育家也认为他最不能容忍的是任性。他不能容忍一时顺从,一时不顺从的儿童。蒙特梭利说,甚至连裴斯泰洛齐也如此认为,其他的教师要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司空见惯了。

读书分享《爱和自由》第十八章

所以我们蒙特梭利学校碰到的最大障碍是家长。常常是一个孩子入园两个月到三个月的时候,她的一切突然改变了,孩子开始极度任性,与过去不大一样。比如青青,开始的时候,他简直是爸爸的好宝宝,他爸爸让干啥就干啥。她到幼儿园的第一个月就开始操作,老师说“这个孩子的状态好”。可是到了第二个月就不这样了,她回家后就开始“闹”,下楼的时候要求:“妈妈抱抱!”妈妈不抱:“你都这么大了,妈妈为什么要抱你?”青青一听躺倒就哭!他爸爸说;“你看看这个蒙特梭利教育,我孩子以前那么听话,硬是给弄得这么任性了。”过去这个孩子不敢和爸爸对抗,因为她是被训斥出来的。正常的状况是:儿童太想被人抱了,就像热恋中的人一样,渴望得到拥抱。有时我抱着儿子下楼的时候,儿子就笑.........把他那张小脸藏在我的脖子里,不断的笑,真让人陶醉。儿童要我们抱的时候完全是一种心理需求,结果这个强烈的心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

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糖,糖买来以后,就把糖纸刺啦一下撕开,然后把糖给孩子,这个孩子当即就把糖给扔了,躺下大哭。他妈妈说:你看!你看!他倔不倔?!在你们幼儿园就搞成这样。”我说:“孩子吃糖要自己把糖纸撕开,然后自己把糖吃到嘴里,他这个过程让你破坏了,他能不大发雷霆吗?”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会不会顺从你?不会,因为它要通过剥糖纸这些动作完成智能发展。他会为“剥”这个动作而要那个糖。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想买红薯的小女孩,孩子买红薯的目的是想剥皮,结果妈妈一直没让孩子剥,妈妈自己小心翼翼、慢条斯理地剥,最后孩子气得火冒三丈,根本不吃红薯。但他妈妈一直不明白怎么回事。我们知道所有的儿童发火,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这种情况下,我们设想,如果这小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力,要“拼死抗争”,大哭大闹,情况会怎样呢?那就可能爆发一场“战争”,成人可能用暴力“镇压”孩子的“无理取闹”。

我相信只要有爱,就不会有这荒唐的一幕。有爱,就不会有孩子“任性”。这个看似有理,实则是无知的看法和说法。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有真正的爱太难了!

即使有些家长给予孩子宽松的环境,不训斥孩子,但他们在一旁说教也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蒙特梭利说,最有害的莫过于丧失信心。这个所谓的自信心是怎么丧失的?比如,当一个成人在做一件事而没做好的时候,另一个承认说:“做错了,你看,应该这样做........”如此这般示范了一遍,这时你会心虚,久而久之,旁边总有人对你指指点点,你会丧失自信心。儿童也是这样的,蒙特梭利说,如果儿童尚不能顺从自己的意志,那就更不用说顺从别人的意志了。

当儿童产生自发行为的时候,他是不是在顺从自己的意志?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能力建构起来的时候,他才能顺从别人的意志。

所以,顺从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总是如此。在这个阶段里顺从与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

读书分享《爱和自由》第十八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