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原文:
【5.1】得书,足知迩来学力之长,甚喜!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况吾平日所望于贤弟,固有大于此者,不识亦尝有意于此否耶?便中时报知之。
【5.2】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处矣。
【5.3】书来劝吾仕,吾亦非洁身者,所以汲汲于是,非独以时当敛晦,亦以吾学未成。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皆吾所以势有不容已也。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悦,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徒付之浩叹而已!
感悟:
第一:求学,首当学“做人”,学做“仁人君子”,修得向上向善的高贵品德。而最大的善就是道法自然,尊重万事万物本身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第二:少年得志,并非人生幸事。人的生命成长也是有规律可遵循,任何拔苗助长、或是抑制生命成长的行为都是违背规律的行为。而要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就要学习和了解生命的秘密,做家长也好做老师也好,这一点很重要。要道法自然,晦养厚积,先翕聚积厚,而后如徐徐春风般薄发。对于学习《致良知》,每一天不讲一句善意的谎言,不说一句负面的话语,这也是一种翕聚,时时刻刻修炼自己的言行,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修一颗明辨善恶的良知之心,然后才能为善去恶。
第三:把修身、悟道当作比做官还重要的事。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官”自身学问浅薄,修养不深,且无造福一方之能力,岂不成为一方百姓之祸害。
重点句:
1、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
2、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芳子老师讲解: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们学习《寄诸用明书》。 诸用明是阳明先生妻子的弟弟,这位妻弟一生好学,有才华,但是他并没有追求功名利禄。在他一生当中,秉持着“为善最乐”四个字。尤其是在他的两个儿子都学日有成,登贤荐秀,别人们都非常赞叹的时候,他也没有动心。那个时候乡人们都说:“此亦为善最乐之效矣!”此亦为善最乐之效,这句话我理解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你诸老先生一生以为善最乐,您看善有善报,自然地得到了这样的效应。另一层的意思是说呢,您一生为善最乐,当儿子都考取功名以后,你也是更加的欢喜了吧?
特别是在第二点上,我们也能够感同身受,咱们作为父母,当然有儿女能够成才,特别是有功成名就的时候,一定会非常的满意。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诸用明先生笑曰,笑着说:“为善之乐,大行不加,穷舍不损,岂顾于得失荣辱之间而论之?”对这句话,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为善之乐,心上的这个乐啊,不需要外面的任何的东西为它增加一分或者减少一分。荣华富贵增加不了,身居陋室也减少不了。身外的荣辱得丧又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呢?
这样的一段文字和诸用明先生的介绍,都在下面的注释当中更加的详细。大家可以从中去更多的了解和理解。读到这儿还没有进入正文的时候,我已经为之非常的感动,更加的明确,人这一生,到底是来求什么的?教育子女该教什么?真正成就子孙后代的,那个要点在哪里呢?同样我们作为老板、企业家,我们真正的利益员工成就他人,我们能给予人家最宝贵的难道是金钱或者是一官半职吗?这些都不是,那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呢?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正文,5.1先生对妻弟说,收到你的来信,从信中完全能够看出,你近来学问功夫又长进了,我很是高兴。先生高兴在哪里呢?意思是认可妻弟啊,他为道日增的功夫,作为“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这句话就像我们前面所学过的,作为君子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正如孔老夫子所说的是一样的道理。在第一段的字里行间呢,我们或许都能够感受到,妻弟与先生在请教关于科举及第的探讨。先生对此大而化之,说我对贤弟的期望不在于此。若你也能够考上了,告我一声就行了。对这个科举登第,就这样淡淡的说了一句,以此了之。
接下来我们看5.2当中,先生再一次肯定自己的态度,讲到说去年,诸贤侄,各位侄儿,去参加科举考试。假如他们真的考上了,岂不麻烦了吗?必误了他们一生的前途。对此我们一定会感觉到吃惊,我们的子女从小入学后,就开始考啊考,都寄予百分之百的心力,渴望他们考中得奖。
可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认为考上了那就会耽误终身呢?我们接下来看原文中所说的“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意思是说,凡是天资优秀的年轻人,一定要让他们韬光养晦,收敛自己的光芒,不要轻易发散。天都是顺应着自然而然的规律闭合翕聚的。何况人乎?
我们再看下一句“花之千叶者无实 ,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意思又在说,一棵树上花开的太多了,太茂盛了,反而结不出果子来,是因为营养全都在花上。开的繁多,美丽上面了,生发显露的太过度的缘故了。所以呢,不能够结果。以此我们可以对照,我们关于做人也是这样,下了一点功夫,有一点成绩,就赶紧发露出去,一点精神头还没有转化成能量的时候,就已经耗尽了,便成为轻浮的人,单薄的人。哪里还谈得上涵养,什么厚积呢?当然这样的人,是无法承载重任的,我们如果这样做,就可惜了大有作为的年轻人。所以有句话说:少年得志大不幸。
在最后一段,先生讲到了自己,在背景简介当中啊,有一句话,先生说:“先生立教皆经实践,故所言恳笃若此。”这句话我也想到,五百年后的今天,先生的话,为拯救人心的宝训,这正是实践出真知。真理是经得住时间、空间、历史长河的检验的,他自己不求高官,不想厚禄。在他四十岁已经悟道的时候,对自己的妻弟,依然谦卑中肯,说自己吾学未成啊!岁月不待人啊!再过几年精力衰退了,还想有所成就,或者是能够去勉励你们的话,那是难以为之了。
我们看阳明先生心怀天下,何曾把自己的荣辱得丧放在心上?对于妻弟,对后人,这样的一番忠告,如果我们还不顾一切一意孤行,安得不尽患,一切啊,都会废掉的,乃至成为后世大患,以上就是整篇短文的大致的意思。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看到短小的一篇文章,或许我讲的也不是能够很清晰。但是如果多读,多读几遍,自然就能够明白其中完全通透的道理。告诉我们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要韬光养晦,君子重在修养品德,才能够将子孙后代导之以正,为子孙后代注入能量。
同样最为一个老板,企业家我们能够拿什么报答跟随着我们一起拼搏这样的员工和兄弟姐妹,那就是真正唤醒他们心中的良知,帮他们共同找到内心的宝藏,使他们真正的拥有智慧,积累福德,为家族为社会,有所贡献。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有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啊!凡为人,祖祖辈辈,重在培根固德,此生方能无怨无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