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爱心是一位幼儿教师必备的素养,没有那位老师是不爱孩子的。天下的父母也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无论是老师也好,还是父母也好,都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并成为栋梁之材。然而如果不懂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也许在爱的名义下,深深的伤害了孩子,甚至毁了孩子。
今天分享的孙瑞雪老师《爱和自由》教育思想的实践,文中例举的好多事例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当那样的情境出现时,作为父母的你或是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有益的,希望我的读书分享能对你有所帮助。儿童是爱的源泉,一切有关儿童教育的分享都源于爱!
蒙特梭利讲过一个故事,故事名叫:“我的百万富翁叔叔”。叔叔叫福福,小时候上幼儿园,有一次福福正要吃饭,突然看见班里的一个小姑娘非常饿,就把饭一下塞在小姑娘的手里跑开了,离开这个小姑娘几步以后,他把两个胳膊蒙在自己的眼睛上。他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冲动,一种善良的冲动,这种冲动,他不知该怎样表达就跑开了,这个小姑娘走过来,把他的手拉下来,吻了她一下,福福顺从的也吻了这个小姑娘一下,把这个小姑娘抱住了。蒙特梭利说:“这时福福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善良的冲动。”可是就在这时候,老师站在远远的地方,发出刺耳的声音:“你们两个人在那儿干什么呢?回教室去。蒙特梭利说:“这个孩子这种善良的冲动,第一次被这种粗暴的声音扼杀了。
蒙特梭利说,老师的启蒙作用相当于什么?好像一个人独自在森林中漫步,宁静、愉快、沉思,任凭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由地徐徐展开。这时,远处传来了悠扬和谐的钟声,这钟声把他唤醒,使他比以前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平静和美丽。而以前他对此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成人的启蒙只起这样一个钟声的作用。
儿童虽然有巨大的潜能,但他需要一个缓缓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他需要成人的启发,教具是儿童潜在能力得以肉体化的工具,它是儿童的自然环境。如果教师要借助教具,就必须使每一样教具到位。如果教具不到位,你又不一定有能力创造更好的教学工具,孩子就会胡玩儿,他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得不到帮助,他当然就会胡玩儿,所以教具操作一定要准确,像汽车的标准配件一样准确,这是对教师的要求,不是对孩子的要求,教具是同儿童内在的成长机制相配对的客观环境。
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以为可以用语言来感染儿童的耳朵,用图片来感染儿童的视觉,用讲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不可能的。”那么童话到底能给儿童带来什么?既然儿童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通过感官而不通过语言的传授,我们就认为讲故事只起了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和发展孩子的逻辑。这也是一个练习语言的过程,与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多少关系。教师的所作所为常常凭自己的感觉进行。在教学中和其他场合,儿童一进入状态就是他专注的时候,他可能对一些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训练做不到位,我们在这时不能再固守平时所要求的一些规则了。如果他忘记了归位,在平时我们可能会问:“你忘记了什么?”我们的原则是不能训斥儿童,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醒他。你如果训斥他了,他会当着你的面归位,你一旦离开,他就不归位了。如果你每次都告诉孩子“你忘什么了?”他一旦形成习惯,你在与不在他的行为都是一致的,这样他就会保持人格的一致。平时的日常生活训练,主要是让老师“跟盯到位”,就是不断提醒孩子。但是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老师能看懂儿童,能区别儿童的状态,他知道在何时应该放弃这种原则。
我们幼儿园的一个孩子,有一天他把鞋往门口一放就忘了,他可能是在门口看到别的小朋友操作教具,他完全沉浸在观看教具里,而且非常想操作,他把鞋一脱就进了教室,开始操作教具,操作得特别认真。老师发现鞋在门口,就过去跟这位小朋友说:“你忘了什么?”这位小朋友抬起头来,觉得很奇怪,因为他已经沉浸在工作中了,鞋早就忘了,老师又说:“你再仔细想想,刚进门的时候......”这时孩子将目光移到门口,发现了鞋,就过去将鞋子放好。我告诉那位老师:“如果你总是这样,你们班永远进入不了专注状态”日常生活训练中的跟盯到位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教学的方法,而我们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专注力。我们不要因为这样的一个规则而破坏了教学的真正目的,专注是儿童形成所有品质的关键。
一个小女孩子在工作,她的认真已经达到了极点,以至于鼻涕流下来都感觉不到,当鼻涕流到妨碍她工作时,她也只是用劲一吸。这时老师发现了,立刻过来打断了她的工作,让她去擦鼻涕,小女孩很不情愿的想用手抹一下。老师说:“请你用纸去擦”小女孩只好无可奈何的去拿纸。幸亏当时这个孩子已经形成了专注的品质。否则,她的专注中的经验就有可能被老师打破。
教具本身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是在长时间的操作中,偶然的突然的发现的,这种喜悦一旦产生,孩子明天还会继续这么做,如果在它产生喜悦的一刹那间,打扰了他,这个经验就没法产生,它被破坏了,我们知道形成经验的过程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破坏经验就太容易了。
一个孩子专心的操作圆柱体插座已经有一个小时了,他在操作一一对应,很可能派生出第二步,这个过程是一个智力发展的过程。但就在这时,老师将孩子一把抱起来说:“老师带你去打针”将孩子抱走了。孩子已经工作了一个小时,马上就要产生下一个经验的时候你打断了他。这个经验的产生,可能一个月后才能再出现。我们来想,如果这个班在一周之内出现过三次这种情况,就证明这个老师经常会出现这种状态,那么这个班的孩子就难以进入专注状态。
一般情况下,儿童进入状态在入园的两个半月后。这不包括从传统幼儿园转入的儿童,他们受到的压抑太多了。如果一个班三个月还没有进入状态,老师就要自我反省了,你是不是打扰过、暗示过、压抑过孩子?是不是没有把自由给孩子或者是根本不爱孩子。
我们在操作圆柱体时,其中有几个概念,高低、大小、粗细。一位优秀的蒙特梭利老师,在孩子接触这套教具时会说:“请你把最粗的给老师拿过来!”如果这个孩子没有明白你这个概念,这套教具是不能进行的,每套教具每次操作时只能加入一个概念,绝对不能加进两个。
带班时每班每周只吸收1到2个孩子为好。儿童进入幼儿园的第一件事是先让儿童认识厕所,脱裤子,擦屁股要亲自示范,然后带孩子看卧室。第二件事就是带孩子认识全院的环境。儿童对幼儿园整个环境认识,就会建立安全感。第一周儿童是不可能工作的,常常是到处游荡,院内院外。有时有的孩子太惧怕幼儿园,老师就带着孩子上街到超市到小公园里走走,带着孩子到处观察。为什么还带孩子走出幼儿园?因为儿童有一种潜意识,他也许会想,进入幼儿园后是不是不能走出幼儿园?他对陌生的地方会有恐惧感。
当儿童对幼儿园建立安全感后,就开始进教室。教室的门始终要开着,要让他感觉到能出去也能进来。进教室后的第一步是听老师阅读,然后开始静坐。阅读是每天的开始,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然后是静坐,我们在许多书中看到静坐对人的智能开发的作用。静坐结束后,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所拿的东西,都要归位,这个日常生活练习就是要归位。这个日常练习就是“要归位”。“归位”这个主题课一般要进行一周。这一周,教师主要是观察自由中的儿童,儿童愿意干什么都行,只要他不打扰别人,或没有不礼貌的行为。有时有的儿童会去抢另一个儿童的教具,这时应给他建立的概念是谁先拿到归谁,其余的人必须等待。把“等待”这个概念给儿童,因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发现学会等待带给孩子的益处是惊人的,孩子因为学会等待变得能够处理许多问题,并从而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习惯。
几个孩子同时争抢一样教具或其他一样东西,老师这时就应该会区别“谁先拿”,先拿的孩子肯定会说“我先拿的”,老师就应该对其他孩子说:“他拿到的,他先工作,请你等待。”老师所用语言必须规范,不能今天说“等待”明天又换另外一个词,接下来老师要做的事就是仔细观察孩子。他拿什么教具都可以,但操作结束后要归位,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做不到归位,他从哪儿拿的也许都忘了,这时应该进行练习归位的游戏,但不能强制孩子,应让孩子逐步调整。老师也可以通过游戏规则,让孩子记住教具摆放的位置方向。也许有的孩子不明白“归位”,你就帮他拿上教具,并说:“老师带你来。”归位时,你要将这个词说出来,让他把动作语言配上对,反复这样进行,他就知道什么是归位了。
也许有的孩子进教室后,把所有的教具全部扔到地上。这时两位老师绝对不能离开。比如班里来了五个新孩子,其中有两个大闹天宫,其中一个老师就要留在教室里观察另外三个孩子,另一个老师。带那两个孩子出去玩儿。如果一同来的这几个孩子的状态都不好,那两位老师就一起带孩子出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在外面的游逛后,有的孩子会自觉进教室,进教室后,有的孩子也许会将全部的东西扔得乱七八糟,这个时候你就不可能让它归位了,老师在这时不要多说什么,只需讲“我们要归位”,将东西帮孩子归位,耐心和爱心是蒙氏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要相信在这样混乱之后,秩序的曙光肯定会在爱和自由中到来。
还有,一定要给孩子的家长讲,为什么这么做?让家长配合,因为只有一个办法能让孩子安静下来,那就是自由。我们幼儿园里曾有一个孩子像小猴子一样,从来不会安静地坐下来,他不是蹲在柜子上,电视机上就是爬在杆子上,老师给他完全的自由,一两个月后,突然有一天,他安静地坐在楼梯上,并将手也安静地放在腿上,只有当一个孩子的手安静下来,他才能慢慢安静。
养成这些习惯后,日常生活训练就可以进行别的内容了。生活训练要从孩子的生活着手,比如说拿杯子喝水、端碗吃饭、上厕所等,这些日常生活训练是每天早上进行的主题课。主题课不要超过十分钟,老师不要“演讲”,要用实物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主题课进行后要看孩子掌握得怎么样?一周后,如果发现所有小朋友都掌握了这个主题课的内容,但还没有实体化,下一周还要继续进行这个内容,只加进一个新的内容。直到这个内容实体化了,在进行下一个日常生活训练。
这个过程会很慢,但不能着急。例如进行“纸要扔到纸篓里”的训练,不能只对孩子讲这句话,这样没有用。老师应该拿一张纸擦了鼻涕,将纸篓拿过来告诉他这是纸篓,并用一个夸张的动作将纸团扔进去。儿童明白概念后是否实体化了,要靠老师对孩子进行,要靠老师对孩子行为的观察才能得出结论。当孩子乱扔废纸时,老师要对他说:“你忘了什么?”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就会永远建立这一秩序。
如何对待别人的东西呢?老师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儿童自己的东西也必须受到尊重,包括分享。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示,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的权利。也不能用夸奖和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因为儿童此时正是感觉自己私有财产的敏感期,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松手,老师应当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如果他不听,老师就要强行取回并还给别的小朋友。不必讲大道理,可以允许孩子哭一会儿或生气,但经过几次这样的事情后,儿童自己就会总结出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拿的。成人用语言来教育儿童没有太大用处,但在动作的过程中,儿童回自己形成自己的经验。
以上这些如果都能做到,就为进一步观察儿童的心理状态,建立了最重要的基础,儿童的秩序在学校里就会形成了。
儿童进入幼儿园一个月后,就可能会开始操作教具。这时不要过多去帮助他,在没有专注的情况下,他会把教具当作玩具来游戏,这时不要纠正他,先培养他专注,专注到位,再开始校正教具的操作。儿童应该更喜欢工作,而不是游戏。游戏没有智力的目的,游戏结束后儿童没有成就感,但工作结束后,儿童会有成就感。
蒙台梭利说过,刚进入幼儿园的所有儿童,原来都有心理歧变,所以在头两个月,是一个校正的时期,这个过程没有必要很严格的按照规程进行,儿童想玩儿就玩儿,想工作就工作。比如有的孩子刚进园时不进教室,一个月后,他开始站在门外看,过了几天,他又坐在门外看,再过几天,他就脱鞋进教室了,这中间,教师不要强迫儿童,不要把儿童搞怕了,这样孩子就能自己逐渐进入状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