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幽香秋意浓》主题活动小结
(2022-04-07 10:39:12)| 分类: 《沉浸体验》课题资料 |
《桂花幽香秋意浓》主题活动小结
本着丰厚主题资源为原则,课题组以“沉浸·体验”建设为抓手,以“展示团队研修的成果”为途径,本次“沉浸·体验”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了三轮实施阶段,在原有主题审议实施的基础上大班组根据课题组审议的要求对《秋季主题活动》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多角度、多维度地支持幼儿个性化地成长与发展。
一、聚焦主题后审议,碰撞专业火花
活动伊始,我们借助教研互动契机对“什么主题后审议”“我们审什么?”“怎么审?”进行了讨论,这样的梳理对今后的工作开展和主题实施有如下的启示:
——反思幼儿原有经验、兴趣上我们需要做哪些补足。
——审议实施后的总结阶段,我们关注积淀、追本溯源。
——活动中的思考、留痕、积淀、梳理对课程进行盘点、反思,为下一次实施积累经验。
幼儿是主题活动实施的对象,活动审议的最终目的是让活动的开展更加适合幼儿,幼儿的发展点也应当成为我们评价的重要依据。如何构建起这样的评价桥梁呢?课题组从“点、线、面”三方面着手,对主题活动下的《桂花幽香秋意浓》进行后审议的思考。首先,点指课程的核心要点,在主题《桂花幽香秋意浓》指主题中的价值点,幼儿的发展点也应当成为我们评价的重要依据。其次,本活动中的活动目标很多关键词都涉及到科学领域,那么,到底用什么样客观、科学的方法来评价目标达成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了达成认真关注,主动探索目标,课题组设计了第一篇章《几度秋意浓 最是桂花香》。小班组的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桂花的生长过程,认识桂花的重要特征,感受桂花带来的快乐。如通过参与寻桂、摘桂、闻桂、吃月饼、喝桂花茶等活动,身处中秋节的氛围中,初步认识、了解桂花。中大班组的老师们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水平,引导幼儿从调查桂花树、测量我身边的桂花树,通过解密桂花秘活动,即第二篇章《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了解桂花的特点与习性,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对桂花在颜色、形状、数量、软硬程度的不同并加以记录。通过个体观察、同伴商讨、集体操作,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对比、验证,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在深度的探究学习中,帮助孩子建立探究的经验。同时我们平时观察发现,小朋友们已经初步掌握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记录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围绕深度学习,厘清主题脉络
幼儿对中秋桂花的认识,在行进过程中,是通过桂花大搜罗——桂花档案——探秘齐分享的阶梯式探究桂花。
在深度了解桂花后,孩子们产生了“怎样可以保留住桂花?、桂花有什么用?”等问题,针对问题的提出,寻找解决方法。采用“晒、挂、放袋、腌制”等方法尝试保留桂花。通过调查、投票中发现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及饮食习惯也是不一样的,为此大班的三个班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又生成了班本课程,开展《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的班本主题探究活动。我们设计了手工活动,从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等多种操作,绘画、制作有关桂花的作品。将桂花的植物形态转换成手工艺品,如桂花书签、桂花灯笼、桂花香包等。
通过亲子活动等,感受家园共育对课程的有效支持,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传统文化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追随儿童脚步,助推课程发展
秋天是万物收获的季节,也是品尝秋日美味的好时节。为了让每个孩子顺时而食,因时而育,在玩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大班组的老师们在“沉浸·体验”视阈下,在《桂花幽香秋意浓》这一主题中,增加了分主题《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和发现传统节日的魅力,借助食物之味来丰富幼儿的学习滋味。幼儿通过观察、讨论、用桂花动手制作不同的食物,在自主探索中引发对桂花美味的深度学习,从而萌发幼儿对中秋节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一次次的主题活动后审议,让我们每个老师更清楚了对内容如何进行后审议?它的关注点有哪些?首先内容要相互融合,要有递进的内在联系;其次领域均匀,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和顺序性,要支持幼儿持续性的探究;最后要符合当前幼儿的年龄水平,促进他们的发展。
四、学·教无痕链接,为精准目标导航
基于以上的前期经验分析与思考,大班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班本化的活动实施,班本内容主要围绕“桂花的保存”和“桂花的作用”展开。并扩展活动区域,开展了《碧落桂含姿,人间好时节》展览会。打破班级、年级间的断层,为幼儿营造“沉浸式”活动氛围。
主题活动中的所有活动都不应该是零散的堆砌,每一个活动都有它特定的价值,相互之间构成了活动链,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幼儿的经验逐步提升与发展,为实现主题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服务。比如从初步对桂花的认知,到深入探究桂花的奥秘,最后学会运用桂花……更多拓展活动为幼儿创设交往、合作、探究、表达的机会和空间。
每一个活动都推动着主题的实施,在这过程中也会诞生很多有趣的故事……发黑的桂花、失败的美食尝试等。最后走向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主题活动的结束不代表探究故事地结束。用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领域均衡,最鲜活的课程内容一定是幼儿和教师的双向互动,跟随幼儿经验、兴趣决定我们课程的走向和发展,这样的双向互动必然带有不确定性。我们应当尊重课程的不确定性,才能促进尊重幼儿的深度学习。
五、互动分享,交流实施经验
随着《桂花幽香秋意浓》这个主题的结束,孩子们对于只闻桂花到现在的知之甚祥,也对传统佳节心生向往,满含期待。但回顾整个主题,我们也在反思不足,为再次实施这个主题进行奠基。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活动也是持续性的过程。仅仅通过这个主题的开展,就能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吗?很难做到。在主题后还要持续跟进,持续培养。将沉浸式体验主题活动渗透在学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环节以及其他各个主题活动中。可以给予“动态持续”的评价方式,在后期活动中持续关注幼儿的动态发展,为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给予肯定。
六、提出问题,指明方向
在活动结束时,课题组对后续工作也提出了意见。指出:
1.我们的老师要做一名有思考力的老师,一名专业老师的思考力。
2.要明确主题网络图与主题脉络的关系,进一步厘清主题实施的路径。
3.我们要抓住主题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收获”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反思分析。
2022年3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