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2015-10-22 07:34:41)
标签:
365 |
分类: 论文讲课 |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一小学王晓妮邮箱:545301001 电话:18991509674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以生为本,不仅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还要注重兴趣、习惯的培养,教给方法,鼓励学生宽口径广泛阅读,积累运用,将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意志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有机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明确我们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以学生的成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之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的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采用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全体学生自主、健康、全面发展。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阅读、识字、写字、习作的兴趣。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我常常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每天给孩子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慢慢地很多孩子不满足每天一个故事,怎么办呢?在书上找啊,于是我趁机将《格林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等介绍给孩子,每周拿出一节课专门让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语段、人物形象、故事题目。为了展示,孩子们一定会大量阅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慢慢的,我们班的孩子迷上了课外阅读,有时连上厕所、吃饭、走路时都舍不得把书放下。
其次,在品词析句中感受用语文的自身魅力。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佳作与美文,比如《安塞腰鼓》、《做一片美的叶子》、《青海高原一株柳》等都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场面热烈、形象生动,特别适合反复诵读。教学中,我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欣赏优美的意境,认识生动的人物形象,受到审美教育,学习人物可贵品质。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自由大声读,读通读顺;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细细品读,如“紧扣‘神奇’研读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神奇在哪?”学生通过反复地品读感悟,不仅对这株柳树肃然起敬,更对他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所震撼!再带着这种感受大动情地读课文,学生越读越投入,连听课的老师也被感染了。透过语言文字学生感悟到了动人心弦的意境美,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典型美,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魅力!只有让他们真正置身于语文之中,才能感受唯有暗香来的语文魅力。
作为一个老师,真正的意旨不单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尽一切方法手段,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学科知识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有了动力、热情和兴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好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育人无痕,细微见智”平时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结合每学期的训练要点,将每个习惯要求进行细化,一步一步扎实训练到位,并反复提醒,树立榜样,养成良好的听课、思考、发言、写字等习惯。培养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坐姿,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一看,二记,三写,四评,做到字字工整,笔笔认真,美观整洁,有速度。每周评比一次,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画上一张笑脸,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并在全班展示。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逐步形成了。
四、教给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1)紧扣重点词句,在阅读、倾听、表达、交流、分享中进行思维训练,学习语言。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体会词语和句子以及语气语调对意思表达的影响,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思维碰撞,能有效了解、体会、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交流感受,情感激荡,不仅能有效积累语言,体会、学习文本表达上的特点,并试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运用,分享经验与成果,思维得到有效训练,语文素养逐步形成。
如《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可紧扣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透过“万马奔腾”“浊浪排空”体会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再想象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场面的惊心动魄,而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却在急流中谈笑风生,抓住关键词“如履平地”“谈笑风生”引导学生体会艄公高超的驾船技术以及沉稳勇敢、从容不迫,进而被艄公的伟大与不平凡所震撼。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可贵品质,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另外,文本中有许多典型句式,在阅读训练中注意挖掘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句说话,落实遣词造句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更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 “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秦兵马俑》苏教版第十册);“哪里有……哪里就有……;哪里有……哪里就有……” (《大江保卫战》苏教版第十册)“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二泉映月》苏教版第十册)。通过仿说这些典型句式,不但实现了对课文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只有从仿句起步,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地掌握把句子说完整,说具体,说生动的方法,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构段、谋篇的能力。
(2)在研读重点语段中学习阅读方法,体会布局谋篇的精妙。
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情,要找准读写结合点,在研读重点语段中学习阅读方法,体会布局谋篇的精妙。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布局谋篇的精妙。如《莫高窟》(苏教版第九册)第2、3自然段在表达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条理清晰,叙述具体,形象生动。我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想象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体会点面结合这一写法的好处,再要求学生模仿这一写法,描述一个熟悉的场面。
又如《变色龙》(苏教版第九册)课文第9自然段抓住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按照“全身——头部——身躯”的顺序,刻画细致,形象鲜明。我让学生模仿第9自然段的写法,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说说一个熟悉的动物的外形。
读写结合,从读学写,让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更是写作的直接资源。找准语言文字训练落点,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优美语言、典型句式、结构,表情达意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语文素养就会逐步形成。
3. 读写结合,掌握表情达意的方法,体验创作乐趣。
教学中读写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表情达意的方法。
(1)按课设练,一课一得。
学完《金华的双龙洞》我引导学生按游览先后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静态景物的特点;学完《三亚落日》我布置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动态景物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以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形成。
(2)巧用文中空白,培养创造思维。
文章中的空白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以放飞思绪,使之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学习《黄河的主人》一课可设计:1.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驾驶筏子破浪前行”写具体。 2.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的表现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写具体。
《第八次》这篇课文,课后有个习题:“请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学完课文后,不妨给学生一个做“王子”的时间,让学生写一写这份演讲辞。
(3)改写,体验创作乐趣。
例如《清平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这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本课的练笔,就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发挥想象,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又如《黄山奇松》我布置学生为黄山松写一篇导游词,学完《钱学森》我鼓励学生为他写一份颁奖词……语文教材中,练笔点处处可见,只要我们敏锐地捕捉住这样的语言实践资源,并巧妙地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笔尖就会跳起顺畅的芭蕾,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
五、背诵积累,是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害怕,甚至讨厌作文,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贫乏,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语段,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举一反三,内化迁移。除了课本还要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广泛阅读,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完整的书,”开辟“每天一句话新闻”和制作剪报,让学生诵读、摘记,并定期进行评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和晨会、班队会活动时间,开展积累古诗词、名言和读书交流活动,定期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活动”,鼓励学生与经典同行。
六、实践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所学知识、能力、兴趣、习惯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地运用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因此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在实践中运用,内化迁移。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小区安全卫生问题向小区管委会反映;采访当地名人,报道他们成才的秘密;参观当地历史文化遗迹,向大家介绍等等,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了解汉字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倡导书香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指导学生阅读。
4.还可以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班级读书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始终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