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中饭为什么称吃点心

(2025-10-16 10:51:21)

吃中饭为什么称吃点心

 

 

我们这儿乡下,对一日三餐的叫法是:早上叫早饭,中午叫点心,晚上叫夜饭。

人们早上见面会问:“早饭吃了吗?”中午见了会问“点心吃了吗?”晚上见了会问:“夜饭吃了吗?”

饭,为正餐,多指大米饭。《说文解字》说:“饭,食也。”。可“饭”最初并不是指吃的饭,而是指“吃饭”这种行为动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饭就是“吃饭”的意思。因此“饭”是可以活命的,故人们吃饭是郑重其事的。

点心,为辅食,按民间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可吃,可不吃的食物吃是随意的。如以前农民下田干活,上午与下午的中间需要休息一下,叫停班烟,有的人回家吃点点心,也叫吃“点饥”。或吃一只生番薯,或吃一碗冷饭,或吃一个粑粑。

乡民为什么要把吃中饭叫作吃点心呢。看完此文,也许能悟出些道道来。

原始人类肯定没有像我们现代人那样的很有规律的一日三餐,肯定会是饿了就去弄些食物来吃,或野果,或野兽,或鱼虾,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在原始时期并无“一日三餐”概念,《黄帝内经》所述一样:“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因为他们以采集、渔猎为主,无法保存食物。什么时候,开始有固定的吃饭时间且一天几餐呢?

进入农业社会,人们才有可能“定时吃饭”“定时吃饭”是人们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史料记载,中国最晚在商代时已形成“定时吃饭”的习俗。据《夏商社会生活史》一书作者宋镇豪考证,中国从上古时代就习惯一天吃两顿饭,至少有文字史的商代就实行一天两餐制。

商代,为奴隶社会,农业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在商代遗址中常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木、石、骨、蚌做成的镰、锄、铲和耒耜等。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黍,又叫黄米。其次是稷,就是谷子、小米。此外,还有水稻、大麦、小麦和野生的旱稻。要获取粮食还非常不易。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即所谓的“两餐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日两餐的习惯逐渐形成。这两餐被称为‌大食‌和‌小食‌。‌大食为主餐,‌小食为辅餐。大食通常在日出后一段时间开始进食,也就是后人说的“早饭”或“早餐”。小食常在太阳偏西时进行,也就是后人说的“晚饭”或“晚餐”。

春秋时代,“朝曰饔,夕曰飧”,即早餐称“饔”,“饔”即熟食。晚餐称“飧”,“飧”即早餐吃剩下的食物。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更普遍地把早餐叫“朝食”,晚餐叫“餔食”,东汉班固所著的《白虎通·礼乐》明确限定餔食为傍晩进食时段,具体时为下午二至三时。墨子所著的《墨子·号令》有餔食皆於署,不得外食的记载。那时镇守边关的兵士也是一日两餐,《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

先秦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的时间就那么多,晚上黑灯瞎火的,又不能干活,如果把时间用在休息、吃饭上,农活就要落下。在天亮后吃一顿,吃完去劳作,日落前吃一顿,吃完休息,这是古人认识自然选择

时期,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中餐为加餐,且不是习惯,而是偶尔,也只在权贵中实行。当时一日三餐还是两餐则是权贵身份的体现。普通人大多数还做不到一日三餐。不过,普通人的生活中出现了“寒具”这种东西,指的是点心,也就是在两餐之间饿了可以吃到一些点心。

唐代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商业空前繁荣,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且包容的社会,反映在餐制上也是如此。传统的两餐制受到了三餐制的冲击。不过唐代的三餐制还并不固定,朝食可早可迟,中餐可有可无。唐代是两餐制、三餐制交替过渡时期。

不过唐时有把朝食称为“点心”之说。在《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概出于斯!

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仍然是两餐制、三餐制并存。但人们还是以早晚两餐作为正餐,中餐为辅餐。北宋时,面食发展极为迅速,创制出许多前代没有的花样面食,宋人中餐可能以食面食为主。在《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一书中有宋朝人“每天仅早晚两餐,官员士人概不例外”的记载。

元朝,有人说是三餐制定型朝代,早中晚三餐名称也与今天一样。元代的汉族家庭普遍实行“三餐制”,早餐以茶、干果为主,午餐以蔬菜、面食为主,晚餐较为丰盛。有人说,元朝仍是两餐、三餐并存,元朝诗人、评论家方回著了一本书叫《古今考》,是这样说的,“近世东南省斗学粮养士……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这里的“近世”是不是说的是元朝,还是元朝前面的朝代,不得而知,但里面提到了“日午别有点心”与我们现在乡下把中饭说成“点心”倒是一致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宝良博士认为,到明朝,江南比较富裕的地区才开始从两餐制转型为三餐制,北方等其他地区仍是两餐制。他在《明代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这样记载:“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为足。此外,又有上下午中间的点心。这种饮食习俗,不仅存在于官宦人家待客,即使工匠、佣夫之家,也是如此”。

到了清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在《补农书校释》一书中提到佣工们“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夏天白天时间太长了,中午必须加“午餐”才能继续干活,冬天太冷了,早晨空腹干活干不下去,必须加点早点。等不到十点开饭了。因此才逐渐开始了实行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到了民国时期,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才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并沿传至今。

华夏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有别,不过对于这一三餐,因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的不同,也有不同。据我所知,在20世纪70年代,海宁周王庙一带还是实行一日四餐制,我的姨妈嫁在那儿,我们去做客就享受到了一日四餐的待遇,这对习惯于一日三餐的我们,还很不习惯呢!

从饮食餐制的发展进程分析,我们把中饭唤作“点心”,还是有历史出处的,汉时为加餐,唐时的中餐还是“可有可无”的,宋朝时中餐为辅餐,元朝的中餐是以食“面食为主”的日午别有点心”。

哈哈,在民间的话语中留存有历史的印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老校长张文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