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生活三
(2025-10-14 08:42:48)
我的小学生活 三
那时,学校离学生们的家都很近,我们大队范围小,到学校的距离都在10来分钟左右,虽然离校近,但学校也担心学生在路上出点什么意外,所以放学时都组织路队,以生产队为单位组成,每个路队有高年级的同学做路队长,负责放学路上的安全。放学时,先在操场上按生产队的顺序排好队伍,再由校长关照路上的安全事宜,再回家。
那时路都是泥路,我们回家要经过鲍甸圩,从学校到家里都是田埂,晴天没有什么问题,下雨天,走的人多,变得泥泞湿滑,田里种了水稻时没有办法只得从这样的路上走,如果是春天或冬天,田里有春花作物还没有长高,下雨天就从田里走。从麦田里走被大人看见了就会挨骂,但为了好走,挨骂也不怕了。
那时,学校里还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学习小组。我们队我是课外学习小组组长。我们一般都是放学后先到我家做好回家作业,再做些简单的家务,如割草什么的。
在大队学校读完三年级,就去了杨溪学校读四年级,到了那里,开始有唱歌课上了,记得教我们唱歌的叫徐老师,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边拉二胡边教我们唱歌,而且精神饱满,印像最深的是教我们唱歌时劲动脉都胀得爆了出来。还有一位女老师,我们叫她张老师,长得比较矮小,教学很有办法。她教我们珠算,在上小数点的时候,为了让我们这些小孩子能很清晰地了解到小数点的位置,她在毛算盘的木梁处拉了一根线,线上穿了个红色的钮扣。上课时,算盘上的小数在哪里,她就将那钮扣移动到哪里。不像有的教师,只用手点一下“小数点在这里噢”,这样的点小孩子哪里记得住。
五年级是在公社中心校读的,因为学校离家远,当时从家里去油车港只能摇船去,所以母亲帮我在镇上安排了住宿。记得那家人家在油车港港南,长生桥西边,房子是老式的,平房,有好几进,那家与我母亲好像是熟识的,当时不知付不付租金,我不晓得。
公社中心小学在新街底,记忆中是有些古式的四合院院落,大门进入是一条用青砖铺成的路,路的东面有一棵3-4米高的棕榈树,看起来树龄有些长了。可能是开始办学时就种上了。因为那学校据记载是建于1906年,有说建于1912年。
五年级毕业后,回到了自己大队学校,读了半年的过渡班,因为那时学校附设的初中班是春季招生,而我的小学是秋季招生的,因此有个时间差,就用办过渡班的形式来进行衔接。过渡班结束,就转入大队的附设初中班读书,学制二年。我们这一届初中只有9名学生,其中两名女生,都是后港的,其中一位是从油车港镇上全家下放来的。读初中时,我们对作文很重视,组织过作文比赛。为了写好文章,我们学生还订了《红旗》杂志,我记得自己就订了。不知那时能不能读懂,现在想不起来了,但确实是订了。
时光荏苒,匆匆已成老人,回忆过往还是很美好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