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篮球经历
(2025-09-05 09:45:03)说说我的篮球经历
浙BA,被新闻炒得火热,也点燃了我回忆自己与篮球的不解之缘的热情。
我的打篮球,不能说有技术,只是一种喜好!从开始玩球到参加校篮球队,其间,没有专业的人教过,全是自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在球场上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因为开始玩球时学校的操场是被小学生踩实了的泥地,高低不平,无法运球,一运球,那球遇到坑洼就像顽皮的孩童似地乱弹乱跳着,手就失去了控制。所以拿到球,人站定看准了传给队友。久而久之,养成了只会传球,一运球就怕的习惯。
小学时,学校重视体育,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学校的体育设施十分简陋,只是一些跳绳、三毛板、乒乓板、小皮球,大皮球只有一个。低年级的时候,体育课上老师开始教一些队列行走、扔手榴弹的技术,做做广播操,主要是跳跳绳,拍拍三毛板,把课桌拼起来打打乒乓球,还有就是拍拍小皮球。到了高年级可以玩大篮球。
学校操场上东西竖了木制的篮球架,学校的老师没有一位是会打球的,所以在同学们玩球之前只会关照“小心脚被崴了”“球落到河里去捞的时候人要小心”之类的话。脚快的从办公室里拿来篮球,男同学们就挤到篮球架下,一人拿着球投向篮筐,其余人都仰着头看着篮筐,期待着球能落到自己的面前。
球落下,有人在一阵混乱中抢到了球,就走出人群,装模作样地投着球。篮架下又会一阵混乱。如果是小个子抢到了球,那些个子大的,仗着身高与体力,定会去抢夺一番。那小的,为了保住这果实,抱着球逃向远处。高个子在其他人的指责声中停止了追击,小个子在大伙“快回来投!快回来投!”的喊声中怯生生地回来,用力将球投向篮筐,由于人小力气小,篮球没触到篮筐就落下了人群,又是一阵混乱。
在这样的混乱中,人带着对篮球的喜好慢慢长大。
初中毕业后,被推荐上了高中,在南汇高中,体育设施好多了,篮球场不单有两片,而且还都是用水泥浇好的,地非常平整,拍起球来不用担心会控制不住方向。其时本人身高还很矮,坐在第一排的位置,所以班级篮球队是没有资格的。但放学后身影总会在学校的篮球场上出现。那时,高中的教师中有好几位是喜欢打球的,特别是教我们数学兼班主任的王老师,人年轻,球又打得好,而且与我们同学关系也很好,放学后总会和我们一起打球。我因为人矮,他们如果打全场缺人就会叫上我。有时打三人篮球,我也会参加,球技很不怎样,打球倒是更喜欢了。
高中毕业后,回到队里参加生产劳动。队里有几位年轻人,虽然没有读多少书,也没有接触过篮球,但被周边的篮球邀请赛激发出了篮球热情,也想玩玩。要玩有个篮球是省力的,要片场地倒也不难,那时生产队里有一片工场,不能打全场,打半场球是没问题的,但要个篮架却不容易。木材是分配的,很难买到。当时我们生产队刚造好仓库,还剩有几包水泥。于是我异想天开的提议“我们自己浇一个水泥篮球架”。这一提议,居然得到了大家同意。
怎么浇呢?没有篮球架的样子,也不知篮球架的尺寸。有人说:“我们在地上挖一条槽,挖成球架的样子,再浇不就行了!”
这是不错的办法,省料又方便,就按此行事。地上槽挖好,倒也真像个篮球架。架中的骨架用什么呢?没有钢筋怎么办?有人说:“水泥桁条里面不是用芦竹的吗?我们也用芦竹。”在有些用于建猪圈的水泥桁条里确实有用芦竹条替代钢筋的。乡下芦竹有的是,于是就将芦竹劈成条,扎成球架一样的笼,在槽底放上几块砖将笼垫高。然后就拌水泥混凝土,用铁锨小心地将混凝土抄入槽中,再用木棍将混凝土捣匀,压实,弄平。
槽中的水泥篮球架成形了。
过了保养期,将四周的泥挖掉,想把那球架撬起来,再竖起来。怎么弄也撬不动,别说竖起来了。原来是浇得太厚、太宽了,重得没有办法拿动它。凭当时队里的条件,根本无法再竖起来。所以只得看架兴叹,后来就一直躺在生产队工场西南的空地上。联产承包制后,那些地分给了农户,那架也被敲掉了。
1977年,考入了师范,成了班级篮球队一员,打中锋,因为那时我的身高已不是高中那会儿了,人家是女大十八变,男儿也会十八变。高中毕业后的几年,身高长了20多厘米。在我们的文科班里身高不是数一,也算得上数二了。在师范篮球没打几场,倒有一件白色的球衣,是那时流行的款式——白色背心。还印了“湖州师范”字样。毕业工作后穿了好几年。
毕业后,参加工作,篮球依然伴着我。在新丰中学的时候,有一位金老师,他见我身高不错,有空就拉着我往球场上跑,还指导我如何打中锋。只可惜在新丰中学只有半年,不然我的篮球技术会有长进的。
调回自己家乡的学校工作,那时片教工篮球赛每年举办一次,学校也组成了篮球队参赛,我又成了校篮球队一员,仍打中锋,一打就是十多年,最好成绩是片亚军。
现在老了,打不动了。不过在退教趣味运动会上有一个立定投篮的项目,我总会参加。也算是过过篮球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