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房子
(2025-07-10 15:39:37)寻找老房子
新年元月4日。
区文旅局的小郭问我桃墩有没有一座老房子?我的回答是:“不知道。”因为真的不知道,没有听谁说起过在桃墩有一座老房子。他说有人向他们提供了一条线索,说桃墩有一座明末清初时期建的老宅,他们也派人去看了,也拍了照,确实是有的,而且还请了专家也去了,说是明末清初的风格。他还问了一些问题:是不是集体的?有没有归哪家人家的?。因为我连房子都不晓得,更答不上他的这些问题。
因为桃墩就在我下班回乡下老家经过的路边,所以星期五下班回家时,去那儿转了转,是寻寻那间老房子。
桃墩在腾油公路南边,出入的道路都接腾油公路,从西到东有四条。
我先从西面第二条进入桃墩村,那是条进入的主干道,往南不到百米,就是桃墩港上最大的桥,水泥的,可以通行小型货车。桥的东面是一座从形制看是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那种水泥桥,桥民“民生”。听说那桥原来是木头的,后来木头朽了,改建为水泥桥,桥民不变。民生二字是桃墩名人吴大章取的。那木桥也是当时的保长沈润生捐建的,建桥缺少木头,他将祖坟头的柏树全部捐了出来,为此,吴大章还特地刻了一枚章予与表彰。
站在桥上,朝东望,在密密的村舍里,隐见一老房子的伞墙。但离我所处的桥有一段距离。于是我原路返回,从第三条路再进入桃墩村。
沿着那有些弯曲、沿着浜边而往南的村道,行了约百米来到浜的转弯处,朝东望,那老房子可看见。但在浜的对面,于是返回往北从一座小石桥过到浜对面。那小石桥,西面可上电瓶车,可东面是石阶,电瓶车下去,我就把电瓶车停在桥中间,走着去寻那房子。
桥东桥西都是人家,下了小桥,碰到一位老妇人,我问她这儿的老房子在哪里。她很热心地对我说:“就在南面,我同你过去。”
我跟着她往南走,边走她边问我:“这老房子怎么拉?”我说:“我听说这儿有老房子,现在的老房子很少了,好奇来看看。”我向她问了些老房子的历史,她对我说:“那房子原来是大户人家的,土改时没收了归了大队。做过大队的办公室,作过蚕种场,织绸那会儿租给了边上的人家排织机。”我问:“原来是不是沈家的?”她说:“是的。”
不知不觉来到一条东西向的弄堂前,她对我说:“呶,就在这里面。”
我顺着弄堂向东走,不过10多米,就是那老房子。说是房子,其实也不再像是真正的房子了,原有5个开间,现在东面的两间可以说是荡然无存,无存倒还是有点,顶是完全没了,墙也是残垣断壁了,所剩无几。在下堆满了碎瓦破砖和长在这些废墟里的杂草。西面的三间相对好一些,顶还在,瓦片有些掉落,似乎不再能遮风挡雨。
我站在房子中央,看四壁,看房顶,看大梁。房子虽然破败,颇感大气,柱子是粗大的,房子是高敞的,空间是宽大的,大梁是厚重的,更有那精美的雕花。既像大厅,又像仓库。沧桑与落寞同在,历史与文化同存。地面上胡乱地堆放着枯竹头,旧洋枪(织机上的),许多地砖都被撬了起来,显得零乱不堪。
不过,大梁上的雕刻,虽经风雨依然清晰,中间主柱下的花岗岩磉基石,完好无损,莲花纹、卷云纹等图案也是清晰可辨。朝东的伞墙上,用红漆书写的时代感极强的话语,也是清晰可辨,中间大梁之上的伞尖处,一颗立体红色五角星显眼夺目。
正在我看的时候,又来了一位老人。他问了和那个老妇同样的问题。并对我说:“我们家织绸时租过,里面的破东西就是我家的。”我问:“那你们租时,那三间还是好的?”他回答“是的”。并说:“房子不用坍起来很快的。”
从老房子里出来,看了外墙,房子坐北朝南,前后墙身砌法为三斗一盖空斗墙,伞墙是很厚的隔墙,中间包有房柱。从墙身中伸出的木结构也是有造型的,好像龙嘴一般。
西面一间朝南有花格式连体窗,且房子向里,好像有走廊。中间三间向外凸。我想古人讲对称,东面也应该是这样的结构,只是坍了,不知所踪了。
回家后,我将拍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里,得到的话语是“真的老了”!
照大梁上的雕花图案看,房子好像比较老,也许是明末清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