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屯田成圩,湖荡星罗

(2024-12-23 09:30:13)

屯田成圩,湖荡星罗

 

 

我们一带,属长江冲击平原,所谓冲击平原,就是长江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的平原。也就是说原古时是大海。据说太湖就是因为长江泥沙沉积而围成的湖,被称为瀉湖。

原始的沉积平原,怎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地形地貌的呢?

更早的先民,崧泽文明或良渚文明时的先民,在此居住时的地形地貌不知是怎样的?可能有原始的小河,原始的湖泊,原始的土墩或较为广宽的平原。先民就在这蛮荒的旷野上,进行着刀耕火种。

有记载地大规模开垦,是在西晋建武元年(304),有个叫高使君的人,为嘉兴监屯田校尉,领兵三千屯田于嘉兴,所谓屯田,就是领着军队,亦兵亦农,在这块由长江泥沙沉积而成的平原上,挖河筑堤围田,不单自给自足,还需供给朝廷。其开发范围在今嘉兴市秀洲区北部和嘉善北部。

奉命来到嘉兴北部这一大片茫茫无涯的水沼。带领军队,筑圩岸、兴水利、造良田,让大泽变成百姓和朝廷的粮仓。

由此,嘉兴北部一带逐渐形成了河流纵横,圩圩相衔,水中养鱼,圩里种稻,岸上植桑的水乡风貌。

我们一带用埭、坝命名的村落不在少数,什么鲍甸埭、严家埭、庵西埭、范家埭、陈家坝、严家坝、坝浜等等,以姓命名的圩头更是比比皆是,什么莫家圩、王字圩、洪字圩。更有在陈家坝那儿有一条河,南北走向,河道不宽,四周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却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叫将军河。这些可能都是高使君屯田的产物也未可知。

高使君不单领兵屯田,而且还教士兵耕稼,粮食取得丰收,旧志记:岁遇丰稔,公储有余。由于他屯田有功,累迁黄门侍郎、司徒左长、侍中、征虏将军,授北海、信都二郡太守。西晋初,左思作《吴都赋》,左思(约250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说到吴地“田野则轸缀无数,膏腴兼倍,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反映了当时吴地包括嘉兴一带的乡村景象。

旧志上称,这位高使君,领兵屯田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镇静不扰,岁遇丰稔,公储有余,军中之费,概不烦民,民受其惠”,意思是说,他的屯田队伍,军纪严整,从不扰民,丰收时节,当地的粮仓里存满了粮,还有富余,屯田军士们的花销,都不用地方上负担,老百姓都很感激他。于梁大通年间(527529),立庙于嘉兴县北二百步,梁步兵校尉刘绩作记,名高王庙,或高王菩萨庙。后将庙迁至东北三十六里的迁善乡江泾村(一说今嘉善陶庄)。江泾村即现在的干窑镇江泾村。

宋代秀州人张尧同的《嘉禾百咏》中,有《高使君祠》诗一首:

一瞑移藩日,

邦人昔被恩。

步兵碑尚在,

功业敢经纶。

江泾村,在明朝时早已是一个鱼米之乡了,明朝诗人,嘉善人周鼎曾作过《江泾村》的诗:

江泾好村巷,稠屋似廛居。

词赋工无益,耕渔乐有馀。

土祠春社后,野寺暝钟初。

我欲频来往,扁舟当笋舆。

此村的这种耕稼鱼猎文明,肯定得益于高使君的屯田之利。不然,为什么要将纪念高使君的庙移迁于此呢?也有可能当年高使君指挥军人屯田耕稼就居住于此村也说不定。

 

嘉兴城北栖真、嘉善城西杨庙一带,距太湖东南岸仅30公里,湖荡星罗棋布,水系密如蛛网,素以“水美、鱼肥、米香”著称,旧时,田价较嘉兴其他诸乡高数倍,人们将那儿田称为“荡田”,应该是晋高使君屯垦所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拉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