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荡之南北名究

(2024-12-20 08:28:36)

官荡之南北名究

 

 

南官荡,在明朝的时候,也被人称过东官荡。你知道吗?

在明万历《秀水县志·舆地志》“思贤三十二都大河二,支河十八,圩岸六十二”中记载:“杨舍港,长一千六百九十丈,水从北运河来,下从东官荡去,灌田二十三顷十八亩六分。”“上陆港(上睦港),长八百丈,水从北运河来,下从东官荡去,灌田一十九顷七十一亩八分。”

杨舍港,在现在的上睦村,东西走向,西出运河,东入南官荡。上睦港,位于杨舍港北面,也是东西走向,西出运河,东入北官荡。

按现在地理情况,上睦港流入的荡应该是北官荡,杨舍港流入的荡为南官荡。在古志里,上睦港与杨舍港为什么流入的荡都称为“东官荡”呢?

而在写到“高桥港”时,用的是“南官荡”名。“高桥港,长二百一十丈,水从庙下港来,下从南官荡去,灌田一十九顷五十九亩八分。”

现在的高桥港,仍然是南北走向,南连庙下港,北入南官荡。

是不是编者的笔误?在同一个目中,同一个荡,却用了不同的名字?亦或当时的荡就叫“官荡”,而且是想连的,没有方位的区别,是人为将其区分?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明万历《秀水县志》,里面写到了“官荡”之名,没有分南北。这样记的:“渠之东为官荡,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渠”指漕渠,即大运河。清光绪《嘉兴府志》,志中对官荡的记述果然是连在一起的,记载说:“官荡,在治东北十五里,其形略如束腰,故有南官荡、北官荡之称,近岸多种荷。”原来在古代,官荡是相连的,而且名就是“官荡”。不知到什么候,束腰的地方被沉积的泥沙填满,将官荡一分二了,真正的成了南官荡、北官荡了。

这样,上睦港、杨舍港都在“官荡”的西面。一个流入北官荡,一个流入南官荡,用 “下从东(面的)官荡”也说得通了。

而高桥港在官荡南面,由南向北流入束腰之南的官荡,其时有“南官荡”之称,所以是“下从南官荡去”也对。

不过,古人在编志的时候,如果再严谨一些的话,上睦港应该是“下从北官荡去”。因为北官荡是与南官荡相应的,而且其时已有北官荡之名了。

南官荡,北官荡之名起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不过在清光绪《嘉兴府志》中提到了赵《图记》这本书中记有称为“南北官荡”的原因,是因为中间束腰形。这本书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但至少在明万历年间就已有这样的名字了。

其实,官荡的得名有历史,时间也比较早。嘉兴市境历经南朝各代屯田开发,至唐中期嘉兴屯区曾分设27屯,环绕半个太湖,湖海江浦水利大兴。至晚唐、五代,逐步形成“五里或七里一纵浦,七里或十里一横塘”的塘浦圩田体系。从北宋起至南宋时期,塘浦圩田系统遭致破坏,主要是一批豪强巨族大肆围湖垦殖,侵占水道水体,围湖造田。从借口屯围、侵夺濒湖浅滩、创置所谓“坝田”,发展到凭借权势公然涸水为田;从包占草滩水荡,发展到围垦江湖水道。当时朝廷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下令将一些湖荡收归为官府所有,以抵制豪强巨族的势力。官荡这一名称,由此而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