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纤
(2024-12-26 10:29:34)拉纤
我们这儿的河道,能拉纤的主要是大运河。叫江南运河,也叫苏州塘,因为它有纤道。
江南运河凿通后,成为漕运的主要通道。开始时,河岸并无通路, 弘治《吴江志》卷五《桥塘》载:“自平望镇南行至秀水县界王江泾凡三十里,谓之土塘。县居水乡,素无陆路。”至唐穆宗元和(806-820)中,王仲舒(762-823)由峡州刺史改任苏州,始筑吴江塘路,北至苏州府城,南至嘉兴,以便陆行。此后,转运使徐奭(985-1035)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再修塘岸。明永乐九年(1411),户部尚书夏原吉奉命修长洲(今苏州)至嘉兴石土塘,造桥修路70余里,泄水洞131处。弘治七年(1494),浙江参政周季麟再修嘉兴旧堤且易之以石。这塘路既是人们在岸上行走的通道,也为行船拉纤提供了可能。后人把这种路称为纤路或纤路。
宣统《闻川志稿》卷一《水道》运河纤路的记载:“官塘,即运河。西滩筑堤为纤路,徒行者利赖焉。创自隋唐,历代修筑。” 现在嘉兴穆湖公园南面的百步桥,就是运河古纤路遗存的桥梁。清安徽休宁诗人程瑞祊在《王江泾遇风》诗中用“七站平江一纤通”之句描述运河纤路的畅通。
有了石质塘路,纤夫将纤绳的一端系在船的桅杆上,另一端套在自己的肩膀上,用力往前走,就拉着漕运船只向前行驶。旧时代,自南而北的大量漕运物品,就是这么靠运河一侧的纤道和纤夫的肩头扛进京城的。
记得在生产队劳动的时候,我也曾在大运河上拉过纤。那时的河岸是石头修筑,我们叫石帮岸,上面有不太宽的水泥平面,可以走人,但没有通行的功能。
那时双抢过后,田里的农活做得差不多了,比较空闲,人们就开始积土杂肥。积土杂肥之一是削草皮。
所谓削草皮,就是用锄头将地面上的草和着泥一块削下来,堆成堆沤一下,到秋收麦下种后,将其盖到麦塄上,既给麦保暖,又给麦施肥。
有一次,我们从上塘削了草皮回家。上塘也就是运河塘西面,我们习惯称那儿为上塘,他们则称我们这儿为下塘。船由西向东进入运河,再往北摇,刚好碰到逆水,再加上船里载着草皮泥,吃水深了,船行速度慢了,有人提议拉纤。这样船既减轻了人的重量,速度也能加快。
拉纤,专业的都有专门的工具,纤绳,纤板。我们是临时起意,没有专门的纤绳,但那时外出船上都会备有长绳。
把船上备有的长绳与船缆系牢,最头端打一个圈,拉纤最前面的好套到肩上。准备妥当,停船靠岸,拉纤人上岸,上岸时有人给我一块毛巾,说可以裹到绳圈上,可以减轻肩膀勒痛。因为有这条毛巾,我就作为纤头人,把毛巾裹好套到肩上,一声号令:“走!”身子向前倾,双手也跟着用力,后面的同样身子前倾,一只手拉着,一只手甩着,脚步齐,力统一。拉得手皮痛了,就换个位置换只手继续拉。我们在岸上拉,船上的用橹当舵。船的速度比摇橹快多了,船头处都能冒出水花了。
如果碰到同样拉纤的迎面过来,一方的人低下身,另一方的高举起纤绳从头顶上交往。如果船上系绳的竹桩太高,船上的就得拔下竹桩,解下绳索,换过位后再系上。
如果是同方向的要超过前面的,交换方法相同。
古人为了方便在纤道打弯的地方便于拉纤,就竖几根拦纤石柱。在运河的三塔湾处现还遗存着两根柱石,石柱身上一道道纤绳的勒痕虽经沧桑,仍清晰可见。足见当时的运河上纤船之多。
机动船普及后,人力拉纤就消失了。三塔湾的竖石上不再增添新的勒痕。旧痕经时间磨练可能会风蚀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