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志书的收获
(2022-12-15 13:52:59)读古志书的收获
闲暇之时,翻翻古《秀水县志》。这本志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至1620)编修的。秀水县是明宣德五年即公元1430年由嘉兴县析西北境而设立有县,辖4个镇13个乡,4个镇分别是新城(新塍)、濮院、陡门、王江镇,13个乡分别是嘉禾、由拳、五福、时清、象贤、灵宿、云泉、柿林、复礼、永乐、思贤(半)、麟瑞(半)、白苎(半),与嘉兴县同城而治,隶嘉兴府。相当于现在的秀洲区北片区域。
翻翻看看也蛮有意思。不过大量的只是一知半解,对于生活性的与现在的表述几乎一样的内容看后颇感好奇。
书中列举的蔬菜,有许多和现在称呼一样,如油菜、青菜、波菜、芥菜、白菜、葱、蒜等,有一些是不曾听说过,估计是我孤陋寡闻,比仿说:藏菜,匾菜、薤、酱瓜、薑芫荽。古人也有口语化的表达,比仿有一种菜用语是“塌科菜”,这塌科菜我们一带也有这样的说法,是在冬季的时候种的,来年开春打菜芯的。称其为塌科菜是因为冬季种下去之后由于天冷而生长缓慢,叶子塌在泥上,所以称其为“塌窠菜”。还有一种菜现在称其为胡罗卜,我们乡下人叫它丁香罗卜,然而在明朝时就已经称其为胡罗卜了,只是用字不一样,志书中用的字是“胡罗蔔”。
菱是水乡特品,历史悠久,在7000年前的马家浜遗址中就出土了菱的化石。志书里所记的菱种类和现在一样是两种即红菱和青菱。红菱的品种有沙角菱、环菱、锅窑荡菱。沙角菱、环菱现在还存在着,而这锅窑荡菱却听也没听到过。青菱的品种有馄饨菱、尖角菱,这两种菱现在都有,馄饨菱就是现在有名的南湖菱,尖角菱我们都叫它野菱。菱很小,角很尖,尖刺又很硬,吃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触破嘴唇,志书里还给了一个俗称,俗称叫鬼矗菱,这也没听说过。
还有古今叫法不一的菜,比仿有一种菜,古志书上是“匏蒲”,我查了字典后知道,就是现在我们所叫的“地婆”。还有的菜可能现在消失了,比仿说志书里说的“藏菜”。我查了一下,是藏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种质。
同时也发现志书里有说得不太对的地方。比仿说写到河流,其中有一条河就在我们的东南面,叫东王港。这条港南北走向,河流不宽。书中是这样写的:东王港,长470丈,水从陈盛荡来,下从谢家港去,灌田21顷25亩。哪里出差错了呢?是水从陈盛荡来错了。从大的方位来说“水从陈盛荡来”似乎不错,但从其它河的介绍来看是错了。
还有一条河叫西王港,在我们钳力圩的南面。志书是这样写的,西王港,长453丈,水从草路港来,下从土光荡去,灌田23顷89亩。草路港现在好像叫喉咙湾,那土光荡现在叫是什么荡呢?再看一条河就知道这荡现在叫什么荡了。
姜佛庵港,长680丈,水从土光荡来,下从曹家港去,灌田29顷67亩。这姜佛庵港,现在叫姜佛港,它东西走向,现在的表述是长618米,西从莳公荡来,北入北港。
明朝时称的土光荡,就是现在的莳公荡。西王港说它流入莳公荡有道理,因为西王港北面也有一个小荡是与莳公荡相连。我们现在叫它马家荡。而姜佛庵港在莳公荡的东岸,东王港在莳公荡的南岸,它的水怎么会是从陈盛荡来呢?陈盛荡在姜庵港的北面。如果东王港的水从陈盛荡来,那姜佛庵港更应是“水从陈盛荡来”了。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知道了我家东面的荡在明朝时的名称,叫“土光荡”。那后来怎么演变成了“莳公荡”了呢?什么时候开始演变的?我甚至怀疑古志里的“土”也许是“士”,当时可能叫“士光荡”,后来叫着叫着就变成了“莳公荡”了。好像沉石荡一样,其实应该是“陈盛荡”,人们叫着叫着就把它叫成“沉石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