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死亡

老朋友说:你现在对死亡怎么这么感兴趣?我说:可能是觉得死亡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吧。说实话,进入老年之后,随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衰减,越来越感觉难以承受这个世界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痛苦,真有了自绝于世的想法,但又有些依依不舍,这可能是人们都有的心理矛盾。所以我写了多篇有关死亡的博文,而且貌似通达、侃侃而谈,可内心还是一样的矛盾。
最近,看了一篇“理性管理死亡”的文章,觉得有点意思。现在人们对死亡已经有了科学认知,能够理解和认识死亡,只是感情上不能接受死亡,一想到死亡就纠结起来,想这想那,牵绊太多,如果迈过感情这个坎,死亡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人说,有生就有死,谁也躲不开,不仅为了死者,也为了生者,为了这个社会。那就应该理性看待,进而理性管理死亡,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死亡从来不是个人的问题,而社会问题,不管是生是死,自己都没有决定权。
生是父母的权利,想生你就生你,不想生你就不生你,没有一点办法,不是“计划”为之,就是意外巧合,中国人管这叫缘分。作为一个成年人,具有了法定的自由,应该有死的权利了吧?对不起,也没有。你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生命权并不属于自己,不能自主决定结束生命。中国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一个很功利性的理由,长大之后要孝敬双亲,给父母养老送终。你死了双亲不是白生养你一场吗?
人类珍视生命与社会需要有关,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上很不容易,从孕育到成年,需要时间和物质,如果你想死就死,这些资源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一个族群的壮大与人口的多少有直接关系,有人认为古人说的“以人为本”的人,并不是指人民或老百姓,而是指人口,以人口为本,因为人口直接关系到劳动力,也关系到士兵,有一定道理。法家讲究“耕战”,耕与战都离不开人口。现在也是一样,不然印度人就不会为自己荣登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而沾沾自喜了。
所以,自古以来人的生与死都不能自己决定,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人是被动的、不自由的。生应该生得其所,死也要死得其所。哈哈!这太让人为难了。自在不为人,为人不自在,谁让你是人呢?
古人说“视死如归”,其实是无奈之语,因为谁也不想死,哪怕是寿终正寝,但谁都知道终有一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劝告人们不要对死亡太过忧虑,而应该将精力放在活着的意义上。但这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对芸芸众生而言,谁都畏惧死亡,也一生碌碌无为。再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死了会变成鬼,黑白无常会来索命,阎王爷跟你算总账。在那个愚昧的年代,这些意识根深蒂固,谁都怕死,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有多少焦虑的抑郁的?又有多少因抑郁而自杀的?除了遇到精神和信仰问题而自戕外,很少因生活困顿而自杀。这正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作用。虽然有庄子对死亡的豁达之论,但谁一说死,还是忌讳的。人想活着、人怕死,是一种自然本能,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这样,死是一切生命体的命门。所以胁迫者往往以死相威胁,如果一个人连死都不怕,那就没有什么顾忌,变得强大起来,这种人是最可怕的。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大错特错矣,古往今来,民皆畏死,所以对生者以死亡惧之,对死者以地狱惧之。更有人编造出各种理由来自我安慰,比如死后魂归极乐世界或上天堂。
如今科学发达,人们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而且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不断增长,中国人从旧世界的三十多岁,到现在的七、八十岁,生育率不断下降,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现了大量失能失智的人,还有一些精神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或因为各种因素失去了对生活生命兴趣,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如此,你依然不能说死就死,要将死亡的权利交给亲人,让他们决定你是否该死。
中国人讲究寿终正寝,指活到一定年龄、没有恶疾和人为干预情况下的自然死亡。可以说这是人们对生命的道德观,其实中外古今、概莫能外,这也是至今“安乐死”没有得到法律上认可的主要原因。在人类看来,不管什么理由,人为结束生命都是不道德的,哪怕是有司的专职生命终结者,也躲不开这一道德的门槛。
现在人们开始重视生命质量问题。与其痛苦的活着,不如结束生命,也就结束了痛苦,这才有了“安乐死”。之所以称之为“安乐死”,正是在人们的认知中死亡虽是瞬间的问题,但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痛苦的。这才有了长期被病魔纠缠的失能之人、实行“安乐死”,叫“长痛不如短痛”。如果理性看待死亡,痛苦只对生者而言,死亡之人是没有痛苦的。只是活着的人看到死者的身体反应和表情,觉得死者一定很痛苦。其实这都是死者的本能反应,即使有痛苦也是瞬间的事。于是人们便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地“安乐死”。
“安乐死”这也是现代意识觉醒的产物,我的生命我做主,是新自由主义的观念。现在“安乐死”难以得到法律的认可,主要是观念问题,不是方式问题,如果人们对死亡有了科学的认知和情感上的接受,至于采用哪一种死法并不重要,当然使用“自杀胶囊”最好,今后可能还会研发出更好的“安乐死”设备,让受到精神或肉体折磨的痛苦者,安稳地离开这个世界、离开痛苦,那再好不过了。用古人的话说,那叫“善莫大焉!”
前两天到乡下看望两位亲友,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都有过大病的经历,说起来很是感慨。我说:注意身体吧,如果有病最好是猝死,那是修来的福分,自己不受罪,也省得给孩子添麻烦。大家都一致赞成。可最终结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