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院文化

(2023-09-11 18:11:06)
大院文化

 

老朋友是胡同出身,对大院文化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那天他发牢骚说:“什么东西!一张嘴就是‘我毕竟是大院里出来的’,好像大院里出来的就高人一等似的,其实狗屁不是,大院里除了出官僚,还出小痞子。”

哈哈!这让我有点纳闷,因为我对大院本没有什么印象,虽然在媒体上见过,却没有注意,更说不上关注了。于是我只能在百度上查查“大院”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才知道,大院何其了得,在当初可是个重地所在,住得都是进城的干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新贵族的集中地。

那时,旧世界颠覆,新世界建立,老旧贵族包括很多民国的官僚和军官及买办都跑到海外,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去了香港,有的去了欧美,腾出了不少小洋楼,还包括里面住的姨太太。这些大多被新政权没收,配给那些进城的部队转地方的干部。改开之后开始落实政策,很多人返回国内,拿着房契找到有关部门,又有了腾房和重新安置,那是后话。但还有大批进城干部没地方住,尤其是部队和机关比较集中的北京,为了安置这些人,才有了机关大院、部队大院等等。于是也就有了大院子弟和大院文化。

所谓大院,可不是北京独有,全国各地都有,北京有北京的大院,上海有上海的大院,天津有天津的大院,各省市自治区和区县都有大院。这些大院依然是各机关和部队家属居住所在地,其中部队的各军兵种及其单位也各有各的大院,就像现在的煤矿大楼、铁道大院、教师村一样。那时的大院是同一单位、同一职业的人相对集中的地方。

但机关大院和部队大院却与其它大院不同,那里面住的都是高干,就是现在说的厅局级的干部,当然也包括县处级干部,反正进驻大院的人大小都是个官,这是后来“大院里出来的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官本位文化传统,社会上的人都分三六九等,虽然也从经济上的贫富来划分的,但社会地位主要以官职大小和级别论。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自然就觉得高人一等,这在待遇上还是其次,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和政治上。

大院还与老朋友出身的胡同不同,胡同里居住的是南来北往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性质比较复杂。大院里的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是为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有共同的信仰和经历,从事的工作也大致相同,又都是一个单位的同志,彼此之间互相了解。也正因此,那里的官本位体现的也最彻底,虽然表面上都是同志相称,上下级却截然分明。别说那里人的觉悟有多高,只是那时社会还没有现在那样开放,羡慕嫉妒恨这些负面的东西只能暗流涌动,不那么突出罢了。

其实住在大院里的干部有高干,有中干,还有少量小干,大多小干部进不了大院,而大干部都住“独门小院”去了,没有住大院的。现在一些大院出身的人动不动就拿大院说事,其实住“独门小院”的才是真正的牛掰。

环境决定文化。有人说大院文化有杂居性和封闭性,这其实不是大院文化的特质,杂居是所有的城市居民区的共性。跟农村不一样,农村一个村落是人们的世代居住地,有祖坟或祠堂,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的人们聚群而居,一住就是成百上千年。城市里人多是来自农村的行商坐贾、官僚仆从之属和各行业的劳动者,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干什么职业的都有。大院里的人从职业上来说不杂,从地域上来说却比较杂。不同的是大杂院是职业杂和地域杂都具备了,五行八作、干什么的都有;天南地北,什么地方的人都有,这才叫大杂院。封闭性也有一些,主要是在部队大院中,其它大院并不明显,比如生活学校大院和大型企业大院里的人们,那里也有自办的学校、医院、托儿所、幼儿园、理发馆、食堂等,社会服务功能应有尽有,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存在。这些服务功能在改革开放后才回归社会。

那大院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居住在大院里的家长并没有什么文化,所谓的文化主要体现在那些孩子们身上,也就是大院子弟身上,没有大院子弟就没有大院文化。孩子们在大院里成长起来,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些特点,有忧国忧民的一面,也有玩世不恭的一面。比如都是干部子弟,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又是在特殊照顾下生长,自然生出了一种父辈打天下、子辈坐江山的正当性,结果生成了“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的潜意识,在文革初期强烈迸发出来。再比如,同是大院人,有着比较丰富的人脉。中国自古就讲究人际关系,向来是官官相护、彼此借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已经盘根错节,到了向市场经济过度时期,权利可以变现了。权利和关系的资源化,促成的先富起来的一代。再比如,大院人在社会相对封闭的时期,可以接触到一些外来文化,了解到外人不知道的秘密,相比大杂院出身的孩子们见多识广。如果从现代生物学上来说,身上又多少带有父辈遗传的优良基因。这些都促成了大院子弟的特殊性。大院子弟的优越感,主要体现在精神上的优越感和生活上的特殊待遇,“大院里出来的”其实就是高干或革干出身的代名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别于住在大杂院和胡同里的普通老百姓。

有人将大院子弟比作八旗子弟,那可是大错特错的。老人家是坚决反对搞特殊化的,政治上和生活上虽有一些特殊待遇,但绝没有达到腐败的程度,更不会有提笼架鸟的故事。大院子弟虽然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却也生发出多种多样的结果,很多继承父业、步入仕途、为国效力;有的从事理论研究、忧国忧民,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就;有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发家致富;也有一些思想前卫的子弟,在一些文学艺术上扬名立万,成为大大小小的星。现在大院和大院子弟及大院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常常为人津津乐道,主要靠这些文艺子弟的张扬。所以有人说“曾经的纨绔子弟,如今撑起影视圈半边天。”这话有一定道理。

人类社会有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就是子代对父代职业与爱好的逆反。比如父代是拿枪杆子的,到了子代却耍起了笔杆子;父代是做买卖的生意人,子代却非要当个教书匠;父代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做了一辈子官僚,子代却甘心情愿地做村野闲人。大院子弟里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大多与父辈的职业相反。一是出于逆反心理,因为接触和了解多了,便不以为然,反而对未知领域来了兴趣。二是只看到了这一职业的负面影响,却没有认识到这一职业积极的一面,才想到摆脱过去而另谋高就。三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爱好,而这些爱好又有条件实现,多少有点特权的荫庇,不像老百姓那样没有选择的余地。

大院文化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随着大院的不复存在,大院文化也早已烟消云散,只是这一代人脑袋里还装着一些特权残余,时不时拎出大院来说事,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和优越感,满足一下虚荣心。其实大院子弟和大院文化,早已是拍在沙滩上的前浪。

老朋友从心里瞧不起大院子弟,觉得那就是一帮仗着父辈把脑袋别再裤腰带上,拼着性命得来的一些待遇,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哈哈!这绝对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一听我说,他又来了气,说:“大院出痞子,胡同出串子,你以为呢?”

好,下一篇咱们就说说胡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