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大人”现象

(2023-09-15 00:59:07)

 

“小大人”现象

 

近日,有媒体发文说:大人话的孩子成赚钱工具”,并举例说:一个小女孩在网上说:“我的人生规划是,让我爸把我养到20岁,让老公把我养到60岁,让我儿子把我养到80岁,我啥也不用干!”还有一例:“爸爸想让小女孩帮忙倒杯水,遭到小女孩拒绝后,爸爸嘟囔了一句‘养你有啥用啊?’可没想到,这句话遭到了小女孩的连珠炮还击:‘你能把我从医院抱出来,我也能把你从火葬场带回来。你给我买大房子,我给你买小盒子。’”

哈哈,博人一笑而已,人们都知道,这就像相声里的段子一样,可惜,现在相声里的段子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几岁的孩子,不管是心脑和身体都不成熟,更说不上情商和智商,也不会那么世故,这些话都是大人编出来,借孩子的嘴说出来找乐的。谁也不会当真,也不会在意。

我们这有孩子说大人话的传统。比如《三字经》里说“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时的举止和话语就有点大人的味道。据载:(孔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后来曹操要杀孔融的时候,派人到家里去捉拿孔融,孔融请求来人放过两个孩子。而两个孩子却出奇地镇静,一边玩着游戏一边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意思是“鸟巢倾覆了,怎么可能有完整的”这句话后来成了名言。这也是小孩说了大人话。但这很正常,孔融是汉末文学家,孔子二十世孙,真正的书香门第,在耳濡墨染之中,小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也不新鲜。还有,不管是孔融小时候说的话,还是他儿子说的话,都很贴近生活,没有什么政治色彩,如果两个孩子面对捕吏,明知后果非常严重,却大骂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那就让人觉得反常了。

但这绝对是极少的个例,所以才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环境条件和教养决定这孩子性格和未来,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极为重视,这才有了“孟母三迁”的典故。但孩童时代的孟轲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或经典言论,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是长大成人之后的事。跟着什么人学什么人,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像开头所举的两个例子中的孩子,长大之后会什么样呢?真不好说。这些笑话对大人是一笑了之,对孩子来说可能会入脑入心。据专家说,小孩子的味觉是在两三岁时形成的,口味一旦形成,便会形成味觉记忆,终身难以改变。我的意思是,孩子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味觉一样,而这些无聊的段子说得多了,很可能为其精神与意识打上底色。

还有一种情况,在影视节目中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说大人话或模仿大人的作态,虽然很正面,却让人不自在,觉得这不是一个孩子能懂的道理。谁都知道这不应该是孩子说的话,可编剧或导演强加给孩子的。这些场景在过去的电影里经常出现,现在也偶尔有之。孩子说的话,就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身份和情智,不要把孩子弄成一个“小大人”,甚至比大人还成熟。关键还是一定要生活化,合乎事理人情,不能生搬硬套。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孩子作为赚钱工具的现象屡屡出现;在“政治正确”的环境下,孩子也可能被作为政治工具。这样的例子颇多,恕不一一列举。现在不是农耕时代了,从小就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即使不懂也要死记硬背,等长大后再去慢慢体会,这种灌输式的揠苗助长的方式,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当然,更不能向孩子幼小的心灵注入不健康的意识,不能利用孩子进行市场牟利。

孩子是花朵,更是未来,向孩子心灵中浇灌得应该是真善美,并给她们以自由生长的空间。将孩子变成一个“小大人”的做法,使孩子失去了童真,给孩子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是很不道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院文化
后一篇:胡同文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