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

关于老旧小区楼房加装电梯的事,已经折腾好几年了,一直争吵不休。据说最近要出台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对加装电梯做了规定,好像是鼓励加装电梯,政府要给一些补贴,并提出了一些程序性的要求。因为这件事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又引人们的议论。
那天几个老头聊天,为此发生了争论。一个是住在五楼的老王,赞成加装电梯;一个是住一楼的老李,不赞成加装电梯。明眼人一看便知,两个老家伙都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站在各自的立场和角度上来考虑问题,观点分明,截然相反。一位住在三楼的老头说:装不装电梯都行,只要少拿钱就装,多拿钱就不装;效果好就装,不好就不装。哈哈!他坐在旁边看乐儿,显得很潇洒。
情绪比较激动得是一楼的老王。他说:大家都知道,当初在楼房的楼层上有句顺口溜:“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住高干、五楼六楼穷光蛋。”买几楼、住几楼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市场价格的自主选择,价格不一,各有利弊。比如五楼六楼价格比较便宜,也相对清净,购买者也还年轻,上下楼不当回事,是你自己选择的。现在你老了,感觉上下楼不方便了,就要求加装电梯,你是两头的便宜都占了。我当初买得一楼,也是因为价格相对比二三四楼便宜,可忍受了这么多年的脏乱差,好容易一楼的价格相对提高了,你却要加装电梯,你一加装电梯,一楼不仅继续脏乱差,而且立马贬值。核算我是两头挨不着,一点便宜没占。这公平吗?
五楼的老李听着老王的牢骚,一句话也不说,可能老李自知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也不必讲,因为要讲,只能是搬出大道理,什么“以人为本”啦,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了,应该照顾老人啦。最主要的是,老李心里明白,这是国家提倡的事,而他是既得利益者,原本他是打算卖了现在的五楼,换一个低一点的楼层,这回不卖了,等着加装电梯后再说。他盘算着,加装电梯后,他五楼房子的房价,起码提升百分之十以上,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闷声发大财,废什么话呢。
可一楼老王却喋喋不休地说:我知道这是为了照顾老年人,但着照顾也不能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啊,照顾也要采取市场经济的做法,不能采取这种行政手段啊。其实,年轻时住得高一点,老了住得低一点,完全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方法解决,进行自我调节,没有必要政府出面搞加装电梯。你如果觉得现在老了,上下楼不方便了,可以采取置换的方式,将现在高层卖了,买楼层低一点的房子。为什么这些人不愿意,非哭着喊着要加装电梯呢?因为老人增多了,高楼层没电梯的房子不值钱了,换了低层会损失面积或搭钱。你年轻时住高一点,老了住低一点,只占便宜不吃亏,好事都让你赶上了,有这个道理吗?
五楼老李还是不吭声,只管让老王一个人嚷嚷。老王越说越来气,言辞激烈起来,气哼哼地说:我觉得加装电梯是个馊主意,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加装可以啊,但不能以损害低楼层的利益为代价。如果说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话,你想点什么主意不好?加装电梯不仅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而且程序很复杂,也不能一步到位,制度成本和社会成本都很高。现在应该是开明时代了,政府千万不要干那些一半人受益、一半人吃亏的受累不讨好的挨骂的事。还有人说,根据业主投票多少来决定加装不加装,这不是扯淡吗!这又不是选美国总统。再说了,为了照顾多数人的利益,就能损害少数人的利益吗?
老王啐了口唾沫,清了清嗓子,又大声说道:如果真以人为本,照顾老年人,可以采取其它办法,比如给住高楼层的老年人按楼层高低发一些补贴,类似于职工的车马费。你不信,只要一给补贴,这些老家伙们肯定不闹了。还可以由街道和房屋置换中介机构合作,为有换房意向的房主提供置换信息。我一说这话,就好像我觉悟低一样,你的觉悟高了?站着说话不腰疼,损失的是我,得利的是你,动了谁的奶酪,谁都会急眼。
听老王的一通慷慨激昂,觉得有一定道理。不管是老旧住房,还是商品房,当初楼层的选择是自愿的,是一种市场化的结果,而且关系到住房所有者的切身利益,国家采取行政手段或法律方式进行干预,是不合适的。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了,但不能以此为由,损害其它年龄人群的利益,不单单在加装电梯上,这种人为介入利益纠纷,制造社群分裂的举动实在得不偿失。如果把加装电梯上升到“人民至上”和“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认识的话,那原来住在一楼的人的利益有怎样维护呢?这可不是简单的脏乱差的问题,房子贬值那可是涉及到真金白银的问题啊。
我以为,这一所谓的“人性化”的举动,打破了原有的自然形成的市场利益平衡,制造了人为的利益不平衡,不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的利益关系,而且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公和矛盾。不要以为现在还是说大话能压住人的时代,上纲上线也没人搭理你,谁都知道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办。
为老旧楼房加装电梯,是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采取这一“人性化”举措的国家了, 但这很可能将政府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