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被形式主义“异化”


我说的异化,是指有时上级或领导做出一个指示或提出一个要求,当逐级传达到基层执行和落实的时候,操作过程和预期结果却与上级或领导的初衷相反。
这能叫异化吗?我觉得能。本来上级或领导的本意是这样,可执行起来或结果却与之相反,这难道不是异化吗?有人说我这是泛异化,呵呵,其实并不是我在泛异化,而是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有了被异化的倾向,异化已成泛滥之势。
比如这次上级号召大兴调研之风,可逐级传达到基层以后,马上给你来了个层层加码、外包代替,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表面上热热闹闹、风生水起,实际上文本泛滥、材料堆积。很明显,又走上了形式主义的老套路。可见,形式主义已经渗透到从上到下的整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的思维和执行的各个层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
有些执行者,在想办法和处理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在形式上做文章。这其实也怪不得他们,因为大家都生活在这种思维定式中,不这样做就不合时宜,就会受累不讨好,就得不到上级的认可。因为无论上级还是下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谁也逃不开这个定式。这可能就是谁都痛恨形式主义,却谁也摆脱不了形式主义羁绊的原因。如果你不能遵从这个套路,你就是与众不同的异类,如同一只外来的狼一样,因气味不同而不被狼群所接受。
现在形式主义快形成“中国特色”了,尽管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从意识到行动,都在反对形式主义,可结果呢?竟然出现了利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尴尬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问题可能出在体制上。因为上下垂直的体制要求,做事必须整齐划一,动不动就全国铺开,发挥整体优势。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社会文化不尽相同,这些因素往往被忽略。虽然强调因地制宜,却往往被代之以“一刀切”,因为“一刀切”在执行和落实上既省时省力又简单彻底,还给人以态度坚决和不打折扣的感觉。当然也不排除各个层级特别是基层单位,在执行上存在偷工减料、耍滑偷懒的情况,一方面是各级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另一方面又不能闲着没事干,于是乎便争先恐后地干一些闲扯淡的形式主义。
不得不说,在长期的形式主义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现成的完整的形式主义文本和产业链,如果用形式主义足以应付,其效果又事半功倍,搞起来得心应手,轻松自如,谁还肯下真功夫去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们还有个习惯,就是做事经常一阵风吹来,水过地皮湿。这可能源于运动化管理模式,做什么都靠运动化推动,靠运动化运作,既然是运动化,肯定不能长久,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人们从接到任务的一开始,就心中有数了,不管多严肃的事情,往往是一阵风。既然是一阵风又何必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呢?于是敷衍了事,做做表面文章,糊弄一下算了。还有也是最重要的,每当形式主义猖獗之时,往往是拉大旗作虎皮、嘴上“政治正确”的口号喊得最响、行动上跟得最紧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谁站出来反对形式主义,就会冒一定的政治风险,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谁还敢站出来反对形式主义呢?
我觉得,现在人们对形式主义已经是见怪不怪、完全适应了,你不搞形式主义反而让人觉得很可笑,甚至是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这让我想起四十多年的事情。那时我在企业工作,记得有一年上级号召大家提合理化建议。于是从公司到工厂到科室到车间到工段到班组,层层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并对合理化建议进行统计汇总。在听取汇报时,一个企业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动,一千多人的企业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近万条。当时我想,这个企业还有一点合理的地方吗?近万条合理化建议那是什么概念?这些人也许没有过脑子,就顺嘴说出来了,无非是自我表功,我们高度重视,工作很到位,群众真正发动起来了。至于这些合理化建议中,有多少有用的,多少合理的,似乎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也不重要。结果是,汇报变成了数字大比拼,有的竟达两万多条。领导呢,自然是认真记录,时不时插话给予肯定。这很像当年大跃进时粮食亩产十万斤一样,谁也不会质疑,也不敢质疑。心里明知这是胡说八道,却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因为真相并不重要。
现在是信息智能时代,应该说不会出现这种自欺欺人的现象了,可人们且不要小看了惯性思维的力量。形式主义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极大地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还能不断产生异化效应,如果长期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生存,恐怕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形式人”。
这不,上级刚提出调查研究的要求,就出现了异化的苗头。这个苗头就是形式主义,看来形式主义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只要你想干事情,形式主义便如影随形,紧追不舍。形式主义背后是思维定式和习惯势力,思维定式和习惯势力背后又是什么呢?是制度问题,还是体质问题?是文化问题,还是意识问题?是中国独有,还是普遍存在?我们真应该下力量认真研究和彻底解决一下形式主义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