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王解析《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2020-05-12 18:44:16)
分类: 老王解析《红楼梦》

第七十六回的回目是: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这一回的内容紧接着上回,都发生在那个中秋之夜。回目中已经表明,这个中秋之夜的的主基调似乎就是“凄清”和“寂寞”。

        贾母总希望找回昔日欢乐的气氛,却难以实现,于是就干脆把“男丁”们赶走,只留下“女眷”,以为这样或许就可以无拘无束地欢乐起来了吧?结果还是事与愿违,反倒更显得冷清。正所谓举杯浇愁愁更愁啊。    

        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曾有这样的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贾母在此时此刻貌似也有同样的感慨。她看到,席间缺了正在生病的凤姐和李纨,又少了宝钗和宝琴姐妹,一向喜欢人丁兴旺的贾母,面对今不如昔的现状,不由得长叹一声,让拿大杯来热酒,酒毕竟是兴奋剂呀。这时候,其实大家已经都有了些倦意,但无奈看到贾母还有兴致,只得勉强陪着。

        毫无疑问,贾母在享受生活方面,还是颇有文化品味的,此时间怎么样赏月才更有情调?贾母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天上的月亮属于“诗和远方”,于是,就让几个演艺的女孩子 “远远地吹起来”  。贾母则带着人们在月光下赏起了桂花。不一会儿,一阵呜呜咽咽,悠悠扬扬的笛声远远的传来。趁着明月清风,就找到了那么点儿“荡气回肠”的感觉,让人的烦心一时消解了很多。

        夜已经深了,含着露水的空气中也带着丝丝寒意,又一阵笛声传来,夹着寂寞的情绪,使人越发感觉凄凉。触景生情,贾母不禁落下泪来,毕竟这“强欢乐”的气氛是很难持久维持的。反倒是隐隐约约产生了“乐极悲生”的预感。

        尤氏看到这气氛有点儿不大舒畅,就自告奋勇说:“我也学了一个笑话,说与老太太解闷”。贾母勉强笑着说,说来听听。谁知道,尤氏刚说了一个开头,贾母那里已经睡眼朦胧。王夫人赶紧说“夜已四更了,请老太太安歇吧。”

        贾母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中秋之夜弄的气氛热烈一些,但直到最终,虽然付出了足够多的心思和时间成本,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无奈之下,也只能作罢,宣布散场。

        也难怪贾母徒劳无功,本来这里就人丁不旺,席间却还有人陆续“开小差”——

        多愁善感的黛玉,因为听到贾母说起如今不似当年热闹,特别是涉及“团圆”的话题,触发了敏感神经,悄悄出来,独自对着月亮,在栏杆边感伤垂泪。宝玉呢,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晴雯的病势日渐加重,有点儿魂不守舍,王夫人看他这样,再四让他回去睡觉,就提前回去了。湘云看到黛玉在一旁伤心落泪,就过来宽慰。说,其实我和你一样(湘云和黛玉一样都是孤儿),我就不像你这样心窄。于是提议说,咱俩还是趁着月色作诗联句吧。

       黛玉见湘云这样安慰自己,不能辜负她的豪兴,就说,这里人声嘈杂,有何诗兴?湘云也同意,说这山上只适合赏月,作诗还是近水赏月更妙。这山坡下面靠水处就是凹晶馆。当初盖园子的时候,不知道谁这么有学问,山之高处,叫作“凸碧”,低洼近水处叫作“凹晶”,这 “凹”  “凸” 二字,历来用的人很少,如今,直接用作轩馆的名字,更觉新鲜,不落俗套。

        湘云称赞“凹晶馆”名字起得雅致,考证出处是受陆游的诗句:“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启发。黛玉说,不光陆放翁,古人用这 “凹”  “凸” 二字入诗和描摹景致的,其实还有很多,她一口气举出了好几个相关的典故——说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两处景点的名字就是出自黛玉的奇思妙想。

        还记得园子刚刚建成的时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吧?当时,宝玉的才情曾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这么多处景点,也不可能一次走完,命名更不是一次完成。所以,许多都是事后在姐妹们参与下补齐的。其中,黛玉就贡献了很多新奇的创意。而这两处的别致名字,就是黛玉拟出来,并得到贵妃娘娘元春的首肯——前面湘云的一番赞美之词,无意中赞美了黛玉的才思。

       接下来,如同电影的“蒙太奇”镜头,贾母和众人在那边听着呜呜咽咽的笛声黯然饮酒赏花。在另一个时空,黛玉与湘云也在这袅袅悠悠的笛声中,“镜花水月”边,笛声助着诗兴,才思涌流,有感而发。这二人互相 你一句我一句,状景抒情,展开联想,把这寂寞的中秋之夜,用夸张的诗情铺展得有声有色。而且,这两位才女还边作边评论,有喜欢学诗的小伙伴,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学到更多诗歌创作的路数。

         她们的联句中,先描写了中秋之夜的概况:满天的繁星,身边的管弦(实际只是笛声,代指音乐之声),联想人们尽情饮酒,开窗赏月,感受微风轻轻,良夜暖暖,以及在皓月之下,人们的各种欢娱场面,然后就借用不同的典故,展开层层叠叠的想象,极力铺陈描写天上的月亮和眼前的景物……

        然而,表面上的诗情画意,终究还是难以掩盖内心深处的凄清和寂寞,所以,渐渐地,诗中的意象及情绪就不自觉地转向忧愁凄婉和孤单冷清的基调了……忽然,湖面上飞起一只白鹤,湘云就跳出来这样的诗句:“寒塘渡鹤影”,黛玉赞不绝口,说这诗句及时捕捉到现场的实景,来的如此自然,词句又新鲜,特别是让人很难对下句。

       黛玉想了半天,终于,一句:“冷月葬花魂”,让湘云也止不住拍手:“好个‘葬花魂’  !”,只是,湘云想到,你现在病着,不该作这样过于“凄清奇谲之语”。——这两句,确实可以看作这首排律诗的“诗眼”——表面看,既是逼真的写景,又是密合的抒情。其实,更深一层的意义还在于,暗示了湘云和黛玉命运结局。曹公暗藏在里面的“诗谶”,喻示着湘云和黛玉这两个人未来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命运。

        黛玉说,我不出这样的句子,无法压倒你那句,只是下句还没有想出来。正说着,只见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连说:“好诗!”二人冷不防吓了一跳,细看,原来是妙玉。妙玉说在后面一直听着她们俩联诗,听见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这有关人的“气数”,意思是不大吉利,所以赶紧过来止住——妙玉这个“出家人”从“泄露天机”的角度,隐约感到了诗句中的“不祥之兆”。

        妙玉邀请二人到她的栊翠庵吃杯茶,说天都快亮了。

       妙玉取出纸笔,把方才的诗,让她二人念着,从头至尾写出来。

        诗社虽然经过再次发起,却一直冷落寂寞,没想到,在诗社活动进入“式微”的关头,却迎来了一位“世外高人”——妙玉毕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始终没有机会参加类似的“社会活动”,而在这个“非正式”场合,却得以参与了诗社的“学术”建设。她先针对黛玉湘云的联句,发表了一番有的放矢的高论,说你们联了二十二句,警句已经出来了,如果按这个思路下去,怕是后劲儿不足了。依我看,我给你们续个后半段,必须得“如此这般”才能转过来,说完,提笔一挥而就——

       妙玉到底是不同凡响,她所接续的部分,通过一层层富有“禅意”哲思的理喻诗句,很大程度上,把前面颓败凄楚的调子翻转过来了,让后半段有了一个貌似“豁达”的尾声。黛玉和湘云看了赞赏不已,大为叹服,直呼相见恨晚,真是舍近求远……

        然而,理想毕竟只是理想,能在诗句中实现的,大概也只能在诗句中存在。对于现实的“大势所趋”来说,显然不是靠“槛外人”区区几句单薄的诗句能够逆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