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拍不出《碟中谍5》这么爽的商业片?

标签:
影评娱乐文化 |
我们为什么拍不出《碟中谍5》这么爽的商业片?
所有想赚票子的中国电影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碟中谍5:神秘国度》。
距离第一部《碟中谍》过去了25年,《碟中谍》系列已经为观众贡献了5部拿得出手的商业大片。
而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商业片导演们似乎还连一部同等级的商业大片也没拍出来过。
老一代电影人的思维和电影语言源代码是艺术写就的,新一代源代码则由好莱坞、互联网写就。
今天的中国电影既不缺乏雄心,也不缺乏条件,为我们什么拍不出《碟中谍5》这么好看的商业片?
《碟中谍5》不是系列最佳,但肯定是年度神片
首先要说明的是,《碟中谍5》绝对不是什么系列最佳,尽管类似标题已经遍布中国网络。实际上,在美国本土,也并没有认为《碟中谍5》就是最牛的《碟中谍》电影。
那么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一是《帝国杂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轻松地成为碟中谍系列最佳之作。“但是就像所有的电影一样,有说好的就有说不好的,一家权威媒体的说法远不足以为电影盖棺定论。
另一个证据是MC媒体评分打出该系列唯一80+的评分,完爆此前口碑就不错的《碟中谍4》(73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5%以上。从票房来看,《碟中谍5》已经蝉联4周全球票房周末冠军,也真是够猛。
可是,像《碟中谍》这种级数的电影,能够凭借一时的票房和影评指数来评价吗?所有的经典都是时间成就的,《碟中谍5》是不是系列最佳,只有时间说了算,何况它并没有优秀到可以横扫前作,不是它不够好,而是《碟中谍》本来就是擅长于贡献经典的系列。
可是,这的确是一部年度商业片神作。
什么是好的商业片?看到我这篇文字的每一个朋友,你们可以仔细想想,你们看过的最不想上厕所、看到最后爆米花还没吃完的电影是哪一部?那就是你看过的最好的商业片。
《碟中谍5》做到了。问题是:它是怎么做到的。
当我们说《碟中谍5》强过所有国产商业片,凭什么?
《碟中谍5》是一部商业片,也即是商品。一件商品能够做到全球买家都点赞,靠的是什么?
首先是一个能抓住观众的故事。男主角伊森不仅遭遇了超级难搞的大反派,“不可能的任务”小组还被中情局CIA的大老板阿兰·胡恩利(亚历克·鲍德温 饰)下令解散,神一样的对手,如鸟兽散的队友,这一下,伊森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绝境之中,还要一路跟反派大魔王斗智,这个故事将会带着观众一直飙向终场,比起从头到尾不知道在说啥的国产商业片,是不是强了太多?
如果要看动作场面,电影也决不让你失望,一开场就让男主角爬飞机不算,接下来还有公路追逐、水底搏斗等多场硬戏。为什么国产商业大片里的动作噱头从来都不会少,但是观众完全无感?因为那些动作场面完全不够硬,稍微好看一点的场面赶紧剪到预告片里,所以看国产商业片的大场面看预告片就够了,看真正的商业片必须看正片,这就是差距。
还有好看的花瓶。过去国产片常有一个误解,认为花瓶好看就够了。可是看了《碟中谍5》丽贝卡-弗格森饰演的花瓶,我们才知道过去对“好看”的定义不对。和近年来大荧幕上另一个经典花瓶“黑寡妇”一样,这个花瓶身手了得、姿色过人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角色自信、潇洒、干练所传递出的荧幕魅力,这样的花瓶和国产电影包裹出来的花瓶里要好得都不是一个等级。
有了这些以后,再加上希区柯克式悬疑反转、传统间谍电影元素、花哨的新式道具、异国风情游、各种小搞笑和招牌配乐,电影才能带着观众一路high到终场。
一部好的商业片,应该像一场精彩的嘉年华,让人在紧张、刺激、欢笑和感动交织的情绪中完成一场身心按摩,从而在电影院的两个小时里把自己交出,达到一种群high的境界。
为什么我们觉得《碟中谍5》好看,国产商业片不好看,不是因为中国电影人对商业无感,而是因为臣妾做不到,要在一部电影中将故事、角色、叙事、场面和噱头完美结合起来,从来就是一门高超的艺术,甚至比艺术片还要难。
《碟中谍5》应该成为所有国产商业片的老师,因为它做到了绝大多数国产片做不好的事情:好看!
请不要搞错了,靓汤这才叫用生命拍戏!
在这个人人都把“用生命XXX”摆在嘴边的时代里,已经红了30年的好莱坞老一辈艺术家靓汤才真正诠释了——什么是拿生命拍戏。
对于影片开场那出爬飞机大戏,有豆友说,“实话说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扒飞机是真的飞着拍,当时已脑补出来了绿屏和大功率风扇之类设备,所以得知汤哥亲身上阵且在一千多米高空吊在飞机外面,还是很震撼的”。
这应该是观众一致的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说,汤姆克鲁斯正在以自己的演出颠覆传统表演观:表演应该是代入的,观众看明星的演出时本应该是忘记明星本身——但是在汤姆克鲁斯的演出中,所有的观众,无论是美国的,中国的,他们的眼光始终追随着汤姆·克鲁斯,不论是他用双臂挂在飞机上,还是在水底一段异常漫长的窒息镜头,观众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为谁担心:不是为伊森担心,而是为汤姆·克鲁斯担心。
所有的观众在那一刻都出戏了,但也完全被电影征服了。这就是好莱坞老一代表演艺术家汤姆克鲁斯的荧幕魅力。
今天,中国电影市场有着无数颗星星支撑着这个国家的影市,任何一颗小鲜肉依据大数据都号称能动员多少粉丝,但真正落到电影票房上,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
在如何做一个明星方面,汤姆克鲁斯从来不是一个好榜样,但在如何做一个票房明星上,汤姆克鲁斯却从来是一个最好的榜样。
什么是票房明星?就是当观众听到碟中谍的经典配乐,看到汤姆克鲁斯出现在镜头中扮演伊森时,不管他是28岁还是53岁,都很自然有一种感觉——不看遗憾终生,看了终生不遗憾——这就是票房明星!
中国电影人看清楚了,这才叫做IP!
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中国电影人都在说一个名词——IP!
《同桌的你》是IP,《杞子花开》是IP,《盗墓笔记》是IP,《鬼吹灯》是IP,连《新华字典》也是IP。
但在我的眼中,《碟中谍》这样的电影才叫IP电影。
为什么《虎胆龙威》、《终结者》这些同时代的经典都渐渐消亡了,可是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依然火爆全球?这个问题或许可以换成是——为什么德帕尔马、吴宇森、JJ大神、布拉德·伯德拍摄的四部碟中谍之后,这个系列除了汤姆克鲁斯之外,几乎一切都不同了,观众却依然爱它?
原因是不是就藏在它的导演名单里:只有《碟中谍》系列,每一部新作的导演都是不同的,换句话说,每一次观众看到的其实都是不同的《碟中谍》,这意味着汤姆克鲁斯每次都要冒一次巨大的风险,问题是——他每次都对了。
在《碟中谍5》中,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不仅保留了碟中谍系列所有的精华元素,还加入了60年代传统谍战片的悬疑反转复古风,用巨大的冒险换来的成功回报了汤姆克鲁斯的知遇之恩。
正是不同的导演为系列电影注入了不同的活力,碟中谍才能在挑剔的美国观众眼中活到现在,对于一个片名就可以混几亿票房的中国电影来说,这大概是不需要的,但是总有一天,中国观众也会学聪明,问题是到了那一天,我们有自己的汤姆克鲁斯和《碟中谍》吗?
中国电影市场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神奇的电影市场,不仅因为我们盛产烂片,更因为我们盛产卖座烂片,尤其是所谓的IP电影。好像只要有一个叫得响的片名,观众就会潮水般涌入。于是投资人一夜之间把所有能找到的IP都买了下来。
谁能告诉我——如果有《同桌的你2》、《杞子花开2》,还会剩下多少观众?
可是《碟中谍5》依然在打破自己的纪录,即使这个Ip已经红了25年。
可是我们并没有拍出《碟中谍》这样第一流的商业片,比好莱坞少了点什么呢?讲一个细节:即使《碟中谍5》这样的超级大片,也必须召开数十场观众试片会,制片人汤姆克鲁斯先生必须依照观众意见对影片进行调整与剪辑,没有例外。
相比于资金、机制这些具体的东西,中国电影或许缺少的是一种更形而上的东西:叫谦卑。这是一种对观众的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