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学会情感朗读

(2022-04-08 09:55:1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看得出朗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这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进入教育行业也快五年了,但是作为教师,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恰如这语文教学环节中的“朗读”部分,每次在执教课文时,总想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却发现每次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总是会磕磕绊绊。

寒假期间,有幸阅读了郑先猛先生的《微语文》一书,也让我在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上有了一些思悟。郑老师在书中说“走着,走着,就顺了”。其实在这行走的过程中,是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揣摩思考,才能将课堂中的朗读指导做到水到渠成。

一、熟悉文本

要想将课文朗读好,熟悉课文这一前提必不可少!郑老师利用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这是指导朗读的铺垫。

二、理解感悟

若想获得朗读的真情实感,开启深度朗读的前提就是:理解。同样一篇课文,有的人读得声情并茂,有的人读得干涩无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文章本是有情物”,一切情感都蕴含在文字中,当我们撩开文字的面纱后,情感自然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唯有这样,有感情的朗读才能得到训练。正如郑老师在指导《九寨沟》一文时,通过让学生模仿猴子“攀吊”的动作让孩子们利用生活去感受猴子的“顽皮”、“可爱”。学生一下子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句子含义,加入自己对“顽皮”的理解从而把句子的情感朗读到位。

三、借用小妙招

1.抓关键字、词

学生们读好一句话,甚至一段话,从来不是张口就来。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都是能将句子读好的关键。在郑老师教学《九寨沟》时,“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这一句,郑老师抓住“窜”字表现出“羚羊”来得突然,一个“又”字表现语气转折。让学生在体悟字词中,朗读好句子。

2.对比朗读

1)删减内容

以《端午粽》一文为例,作者在描写粽子外形时用上了三个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让学神进行感情朗读前,我们可以将“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三个叠词去掉,与原句进行对比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加了这些词后粽子造型的独特有趣。这也更能引导他们读好课文。

2)替换内容

仍然以郑老师执教的《九寨沟》为例,“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跑下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在此句中,如果将“美滋滋地照镜子”替换成“喝水”,在对比朗读后,学生们感受不出这小熊猫的臭美的天性,内容枯燥了,学生如何能进行感情朗读呢?

四、多样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情感朗读中不可忽视教师的范读。学生通常会一边欣赏教师范读的内容,一边与自己的朗读进行自我比较,学习教师在朗读时的神态、语气等。

2.分角色读

在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中,我们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放弃繁琐的讲解,让学生自行揣摩文章里角色的心理,演一演,说一说,会取得极佳的朗读效果。

3.竞赛朗读

学生们天性就好竞争,通过情感朗读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情感朗读是朗读的启蒙阶段,会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阶段,培养良好的情感朗读必须有个长远计划,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有耐心、有恒心,充分调动各种因素,把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从而把朗读真正落实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