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峪关,内城外墙勾连环接,箭楼角楼相倚相望,整个关城呈回字形布局,分为三重,只有南北两门,每一边的正中都有一座箭楼,彰显雄伟壮丽。进入关城,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石碑,上刻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天下雄关”,传为明代万历年间徐养量任陕甘道御史时隽刻,我久久凝视着这块已经斑驳陈旧的石碑,它在经历了几百年大漠风沙的洗礼后,依然顽强地与城楼一道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昭示着岁月的沧桑。循声已踱城楼底下,抬头仰望近在咫尺的嘉峪关城楼,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正所谓“冈峦重叠戴雄关,关势峥嵘宵汉间”,那是怎样的一种巍峨和雄浑,而在这无边的冷漠苍凉和凛冽的寒风中,更平添了一份沧桑,一份粗犷抑或还有一份坚毅。城楼上方的正中央悬挂着一块有些斑驳陈旧的牌匾,上书”天下第一雄关”,为这份雄伟和壮丽做出了最好的注释。


进入关城之内,使本身就空荡荒凉的关城更是显得幽深肃穆,大漠的热风从我的耳边吹过,我仿佛听到了旌旗飒展,剑戟铿鸣,千里烽燧,兵刃甲胄。关城内水井,粮仓、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我不得不叹服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聪明,在那遥远的冷兵器时代修筑出了如此精妙坚固的防御体系,堪称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陈列馆里戍边将士用过的秦戈汉剑,唐戟明铳,历历在目,岁月悠悠,多少悲壮激烈的战事已成为过眼烟云,而今关城依旧巍然挺立,只是不再有旌旗猎猎、硝烟滚滚。正暗自思咐间,我不知不觉已经走出了东面的关门,望着关外那片寥阔苍茫的大漠荒土,不禁心生感慨,热血好汉为收复疆土,前仆后继,裸着青筋,就象是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视每一寸疆土为血肉生命。


进入一道拱门,黄土筑就的城墙在两边延伸,穿过罗城,绕进瓮城,进入到柔远门,沿着人踩马踏得光滑如镜的青石斜坡上到城楼上,似乎随手牵起一缕风,都能将思绪带回到六百多年前的古战场,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尘烟中。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关隘,常年与祁连雪山相守,南边的雪山终年白雪皑皑,建立在嘉峪山西麓这个地势险要的岩冈上而得名的“天下雄关”,被雪山吹来的风吹得有些柔软。


站在城楼上,城墙之上有东中西三座城楼,在烈日的晖光照耀下,巍然对峙,蔚为壮观。极目远眺,万里黄沙间长城似游龙浮动,烽燧遗墩、断壁残垣若隐若现,犹如一幅凝聚着边塞沧桑的历史画卷,戈壁滩一阵热风扑面而来,牵起我悠悠情思。一切险要关隘都离不开山,站在关城西楼上,向西望去,展现在面前的是广漠无垠近乎平坦的无边戈壁,直奔玉门关。向南看,长城从关楼起经河道向南,封闭了讨赖河峡谷。所以西来之敌或者商贾驼队马帮,必须从关楼的瓮城检验入关,别无他路。瓮城连在主城西边,有两道城门,向西的城门是入关门,入关接受检查后从南门进入外城墙内而东去进入内地,营造得很是先进科学。
行走在关城之上,青色的城砖将一缕历史深处的冰凉浸透进骨子里,历史的脉动突突有声。由黄土夯筑起来的内城,外面用城砖包砌,坚固雄伟。城内的楼宇有用条石垒砌的,有用砖砌的,还有用泥土夯筑而成,楼宇壮观,重关并守。三间三层的城楼东、西对称,周围有廊沿迂回,四个角上两层高的角楼,形如碉堡,两边的城墙横穿戈壁,气势苍茫。我沿着关城通道缓缓信步,细细品赏着雄关的一砖一瓦。据说,嘉峪关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其规模为全国之最。我凝望着嘉峪关,夕阳下,古铜色的城墙露出肃杀与坚毅,抬头仰望,关城的箭楼上悬一大匾,上刻一代鸿儒的手书“天下第一雄关”,字体俊秀飘逸。我抚摸着嘉峪关历经沧桑的砖墙,极力搜寻着那耀眼的历史瞬间,除了长城最东端的山海关,没有什么关隘可以和嘉峪关比肩了。


我走下城楼,走出关门之外,西望一片无艮无际的戈壁大漠,讨赖河岸一列高速飞驶的火车轰鸣而过,视乎追寻着戈壁上驰骋沙碛穿越大漠的戌边雄师,寻找着丝绸之路上商旅遗留的铢钱。我不能确定我的脚下是否是几千年前丝路商旅及征战将士走过的古道,只能放飞思绪去想像去捕捉,金戈铁马醉里挑灯看剑的肃杀、塞外丝路商旅的驼铃以及羌笛胡笳无尽的哀怨。嘉峪关晴烟渐次褪去,给予我一生向往、极为充实和力量的旧地故情、炽热温馨。在关楼上享受着风浴,不啻感到在伟大的长城脚下和关楼之上显得那么的屈尊。长城与丝路的交汇,凝结了嘉峪关,长城与丝路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一座嘉峪关,实际就是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象征。


我穿越关城,信步走出光华门外,放眼望去,祁连山脉绵绵不绝,落日为终年不化的雪峰抹上了一缕淡淡的玫红,散发出一种意味悠长难以言表的柔和。几千年的烽火狼烟、几千年的世事沧桑,都溶进了这梦幻般的玫红之中。结束了嘉峪关的行程,我坐在汽车上,回头望着视线中渐渐远去的城楼身影,落日灼红了整个戈壁滩,天净得像一块蓝布,没有一丝云彩。夕阳下,嘉峪关生生摆出一副威武刚猛,铁壁铜关的气势,我平生第一次直面这大漠雄关落日,第一次真切体验这塞外雄关风光。眼前,古道夕阳,大漠孤烟,落日黄沙,诉说着无尽的历史沧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