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舞美视觉形式的变化
舞台美术是电视综艺晚会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之一。舞美在塑造人物形象、营造舞台环境、拓展舞台空间、创造舞台气氛、揭示晚会主旨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10年来,可升降地台、全息屏幕技术引入、大量LED屏幕应用,特别是数字舞美的发展,令央视春晚异彩纷呈、新奇震撼。
舞台造型的变化
2012年,央视春晚打破了两面台造型,变为T型台,拓宽了舞台的边界;到了2016年,以灯笼为原型进行了环抱式设计;2020年则利用飞屏技术创造了360度环绕舞台,舞台边界进一步扩大;2022年,更运用高科技打造了720度环幕空间。央视春晚舞台造型从剧场式向环幕空间的变化,拉近了现场及电视机前观众的距离。

屏幕从分化向整体变化
2012年,央视春晚使用了数百块可升降的LED屏来构成舞台,形成灵活多变的美学构筑方式;2014年,在保留原地台的基础上,增加了4块移动屏幕,实现了舞台光影效果的布控;2019年,舞台正面采用一块4K超高清巨型屏幕作主屏,与演播厅后区及上方的屏幕融为一体,达到天地融合的效果;2022年,舞台上完整融合的720度穹顶屏幕,在节目中幻化为浩瀚星空,引发观众畅游无垠宇宙的冲动。这种无边界的场景,给人们以极致的空间沉浸。

数字内容从写实向写意变化
舞美数字内容已成为央视春晚场景中的重要元素,并开始描摹幻想中的抽象图型,从从写实走向写意。2012年,节目《雀之恋》中的背景动画,就是对现实孔雀羽毛的极致还原;2015年,节目《多远都在一起》中变换的虚拟楼梯,使用了增强现实生成的数字影像应用,提升了整体氛围感;2019年,开场节目《春海》中运用细腻绚丽的光影线条构造随舞蹈律动的艺术空间,以抽象虚拟的方式引发观众无限遐想;2023年,节目《满庭芳·国色》中,利用色彩的交融流动创造了一幅写意山水画,让人仿佛置身画中。以上在现实中无法看到的虚拟影像,与观众心灵想象空间相对应,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色彩体系的变化
色彩是舞台最具丰富情感的外部元素,色彩组合应用能提升舞台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随着屏幕清晰度的增强,2012年,央视春晚使用了饱和度较高的中国红和国槐绿来营造节目的热闹喜庆,具有视角冲击力;2018年,色彩柔和,饱和度下降以及中性色的使用,让舞台更加和谐;2023年,专门制作了色彩系统应用手册来指导晚会的色彩设计,提取了吉祥红、富贵黄、福寿绿、延年青、如意蓝5主色,延伸并形成40种可应用的色板和10套配色模版,并大量使用渐变色,让整体视觉更加美轮美奂、和谐生动。

舞台信息的变化
近10年,央视春晚舞美实现了空间立体向多维虚拟的转变,视觉信息量大大增加。2020年,使用“裸眼3D”
技术,信息量突破了屏幕边界走向多维立体化的虚实相生;2023年,完成了全场景的多维度空间打造,8K超清数字显示更加细腻,更加生动灵活。以往演员是视觉的重点,背景服务于演员,如今,真实丰富的场景可能比演员表演更加吸睛。

场景舞美的变化
央视春晚舞台造型从剧场式向环幕式,由布景向造境转变,甚至做到一个节目一个场景构造的程度。为配合歌舞类节目和语言类节目的转场,2015年,使用了2个演播厅进行节目的演出;2016至2018年,均采用了设置4个分会场的形式。随着时间、空间观念的革新,春晚运用数字技术对真实场景进行虚拟搭建,省去了实物造景,降低了搭建难度和成本的同时,也让一些超现实的空间搬上了屏幕。2021年,央视春晚再次回归到一个主会场,通过先进的视觉技术为节目营造更贴合主题的场景视效,即使一个主会场也产生出多个分会场的作用,促进了春晚舞台的奇观化。

舞美艺术功能的变化
数字舞美不再只是作为背景辅助演员,而是逐渐成为表演的一部分,提升了节目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2019年,节目《映山红》中,歌手与增强现实技术生成的蝴蝶进行互动,蝴蝶仿佛一个配角进入表演之中,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2015年,节目《蜀绣》中,歌手一分为四,利用接近现实的真实感演绎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2021年,虚拟角色与歌手一起表演少儿歌舞《听我说》,虚拟人与真人互动从此进入综艺晚会;2022年,运用人景融合、人景交互手法,再现了北宋明画《千里江山图》青山绿水的皇皇气象;2023年,节目《演武》通过“三维空间营造”创意,重现“武僧演武图”
中的演武场,并将图画中的武僧放入场景之中,拟真的演武场与虚拟武僧融为一体,形成虚实共生的情境,让人们获得时空穿越的沉浸体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