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教学随笔
西电实验小学
肖文
《搭船的鸟》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本课的教学课时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扫清字词障碍,学生知道本课每一段落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事物,写成文章,然后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执教的第二课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
精心设计,巧借文本。
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四段以及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雨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知作者的观察重点是搭船的鸟外貌颜色和连续动作。在教学连续动作时,出示第四自然的内容,先让学生读红笔标注“一下子……没一会儿”等内容,学生感受到鸟的动作敏捷。再出示第四自然红色标注“冲……钻……飞……叼……咽……”部分,老师读,学生用手演示,理解这些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悟连续的动词恰当运用能表达的更生动形象。
二、教学迁移,水到渠成。
学生在读文本,体会作者的观察重点,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之后。我引导学生将课前集体观察的一只窗外的鸟,按作者的表达形式,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从外形颜色、连续动作来说说。
如外形动作:我见过这样一只(
)的鸟,它的头是(
),身子是(
)。它还有(
)。
如连续动作:那只鸟抓着(
),头(
),轻轻(
),拍拍(
),飞走了。
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观察过的小动物,按照这样的方法表达。学生们有了观察的对象,观察的方法,表达的帮手,都争先恐后地说自己观察的小动物。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课文是一个范本,课堂是一个窗口,我带着孩子,推开窗户,看到了更广袤的世界。
三、细微之处,学开头。
“我们坐在船舱里。天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这一句,是普通的一句,但在教学中,我把这一句作为观察仿写的第三个环境。
“我是怎么知道下雨了?“
“听见了雨声。“
“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读描写雨的句子。
“听到了什么声音?“
“沙啦沙啦“
“拟声词,你还知道的雨声有什么?昨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怎么知道窗外有小鸟?听到了什么声音?“
“叽叽““喳喳““啾啾“……
“好极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达呢!“
出示填空:我坐在(
),耳边传来(
)的鸟叫声。
再扩展,类似的句子,总结,用声音开头,不见其物,先闻其声。
四、片断整合,总结激趣。
抓住文中三个片断,分别引导学生说了三个片断,再将三个模仿文章所说的片断整合在一起,就是一篇新的文章。
附文章如下:
窗外的小鸟
我坐在教室里,耳边不时传来“(叽叽)”的叫声。
我看见窗外有一只(普通
)的小鸟,它的头是(灰色的
),身子是( 灰色的
)。它还有(一双亮亮的小眼睛,一直盯着我)。
那只鸟( 抓着窗户的栏杆
),头(不停地摇摆着
),轻轻地(一跳
),拍拍( 翅膀
),飞走了。
一节课,学了一篇课文,口头完成了一篇新文章,再根据新文章孩子们又分小组交流了自己的观察。
一节课,在读,在说,在读和说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观察的方法是:
1.外形颜色
2.连续动作
3.听听声音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把这些方法融入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真切做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有得有失。这节课,遗憾的是没有连着的第三课时,如果有第三课时,学生可以将这节课说的内容,立刻在练写本上练写,从说到写,更能及时地真实地反馈教学。由于授课时间为第五节课,只能把写的作业布置回家完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