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篇:地上博物馆——山西(五)灵石(2021.9.29—10.7)
标签:
历史旅游杂谈 |
分类: 旅游 |
十月三日,起床后发现屋外黑压压的,温度也明显低了很多。在民宿里吃完早饭,我们出发前往张壁古堡。
请了一位导游讲解,他的语速很快,听介绍时需要非常专心。张壁古堡的特色就是规模宏大的地道,入口丰富多样,有的在水井中,有的在平常房屋中的衣柜后,好像电影《地道战》中的场景。这里比抗战时期的地道更完善,近万米的地道纵横贯通于全堡下面,上下三层立体交叉。地道内不仅有马厩、粮仓,而且有通气孔,饮水口,可以藏兵,还有监视、指挥、袭击、传令、陷阱、闸门等功能各异的构造,俨然一座完备的地下城堡。据说张壁古堡从北朝开始已有驻兵,明堡暗道建于隋末,曾服役于李世民和刘武周的战争,之后才逐渐在堡中建起了民宅,最后形成村落。现在可供参观的仅一层,跟着导游沿着地道一路走,在地道的尽头可以看到一处指挥室,不远处就是出口。走出地道,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处高山。雨水的洗刷让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举目四望,周遭皆为高大树木,把指挥部设于此,别有一番用心。张壁古堡有很多庙宇殿堂,其中有一座可汗庙,供奉的是修建张壁古堡的人,有人说是刘武周,有人说尉迟恭,众说纷纭,现在并没有定论。
这里最珍贵的文物是空王佛行宫前廊下的两座琉璃碑,碑通体琉璃烧造,黑字书写在孔雀蓝底上,碑额雕刻二龙戏珠,已看不出原有的颜色。听导游介绍,这碑烧制于明万历年间,孔雀蓝的烧制工艺已经失传,现在采用的都为化工原料。
跟着导游游览了一圈后准备自己再转悠一会儿,但是雨还是哗啦啦地下着。古堡中的主干道两边高中间低,中间的道路渐渐形成了水流湍湍的溪流,过马路时小心翼翼,但也仍是鞋袜尽湿。
下午游览王家大院。山西出晋商,所以有很多豪门大院,最出名的是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山西绵山脚下静升镇,素有“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和“ 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有诗赞曰“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走进景区,我们先粗略地逛了一圈,这时淅淅沥沥的小雨又变成了瓢泼大雨,只能先坐在一座亭子里避雨。看着亭外的雨帘和冒雨游览的游人,不由感叹还是自由行的好,时间自主性强。
雨终于收敛了些,我们正式开始游玩。诺大的王家大院如果不请导游讲解,就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毫无章法。我们跟着导游亦步亦趋,从景点入口重新开始。王家大院由王氏先祖从太原迁至当地,耕地之余兼经营卖豆腐的生意,之后正式开始经商,资本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当地知名的富商。由农入商,再由商进仕,清朝年间王氏子孙开始入朝为官,整个清朝,王家从五品到二品的官员101位。现在看到的王家大院分为高家崖和红门堡两个主体部分,中间由桥相连。其中高家崖是王家第十七世王汝聪与王汝成两兄弟于清嘉庆初年建的住宅区。高家崖建筑群里的敦厚宅,是大哥王汝聪的住地;凝瑞居是老二王汝成的住宅。二者的建筑格局及功能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因其长幼之分,所以门楼比老大的低矮一些;又因老二官高一品,所以其门槛高于官仅至五品老大家的门槛。真是高门大户等级分明,讲究繁多。两处宅邸的对面有一处矮小的门,导游介绍这才是原有王家大院的大门,现在的入口并不是。
王家大院的第二个建筑群是红门堡,为王家先祖居住,整体风格相较于高家崖较为简陋。从高处俯视,这里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在王家大院处处可以看到雕刻,墙壁门槛没有一处空白,有各种吉祥寓意的花鸟鱼虫、山石水舟,有典故传说、戏曲人物,看着,听着,惊叹于这里细微处的匠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