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海游子在重庆_6427
东海游子在重庆_6427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97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067、李白·《秋浦歌》·赏析笔记·

(2023-09-12 11:31:04)
标签:

文化

唐诗赏析


     ·其       ·天宝十二年(753)·秋浦·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

 

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nn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唐诗今译:

熔炼的炉火照彻天地,攀升的紫烟中红星乱闪。

月光下炼铜儿郎啊,炉火映射的脸庞通红油亮,

劳动的歌声响彻云霄,

震撼着寒峭的山谷,震荡着秋寒的河川。

【赏析】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李白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间,曾三次游秋浦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就是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期间写下了其代表作《秋浦歌十七首》。该诗是其中的第14首,大约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该诗在短短20个字,诗人饱含激情,通过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在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劳动者的颂歌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较为罕见,极为可贵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是李白的代表名作

读此诗,勾起了对那荒唐“大跃进”时代的“大炼钢铁”:遍地小高炉,袅袅冒浓烟;秋风月夜下,火光映红天。呱噪惹天怒,折腾人共怨。而诗中所唱的却是一曲劳动者的颂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炉火”,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这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李白喜用紫烟”一“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等。其他人的名句也很多。如,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长途弘翠微,香楼间紫烟”,“破暝紫烟生,写谷清樾好”等。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最后二句,顺势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不经意而又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又通过赧郎”的面部肖像,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线条粗犷的,词语简略,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跃然纸上。歌曲动寒川”结句,很好地写出他们此刻心境鲜明地表现出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动寒川”,这极为夸张传神之笔,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2018-8-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