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058、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笔记·
(2023-08-25 11:52:07)
标签:
文化唐诗赏析 |
登
1、开元十三、四年(725-726),25-26岁,游览黄鹤楼后争胜,初游金陵时;
2、天宝五年(746)46岁,“赐金还山”出京、东游齐鲁后,再南游金陵时作;
3、遇赦后,上元二年(761)间,61岁,投奔族叔,来往于金陵、宣城间时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文中可能是指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也可理解成泛指当时的名门世族。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的此时,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古金陵四十八景中,有“鹭洲二水”。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陆贾《 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唐诗《登金陵凤凰台》今韵译1:
古老的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集悠游;今凤已去台已空,唯见长江空自流。
吴宫里的鲜花芳草埋着荒凉的幽径,晋代多少名望族,都成了古墓荒丘。
云雾三山时隐现,缥缈如落青天外;秦淮中分成二脉,紧紧依偎白鹭洲。
浮云障日月邪臣蔽贤,长天多昏暗;登高不见长安城,怎能不使人发愁?
【赏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七律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全诗八句56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三说。一说是天宝三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出京、东游齐鲁之后,于天宝五年(746)46岁再南游金陵时所作;二说是作者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返回后,于上元二年(761)间,其来往于金陵、宣城间(其族叔李阳冰时宰当涂)时作;三说当年李白游览黄鹤楼时,赏读崔颢的《黄鹤楼》后,极其赞赏,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并为之搁笔;后因争胜,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以较胜负,时约在开元十三、四年(725-726),25-26岁初次游金陵时。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江空流,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了。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当年祥瑞的凤凰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唯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四两句进一步述说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随着时代的更替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了。曾经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云雾三山时隐现,缥缈如落青天外;秦淮中分成二脉,紧紧依偎白鹭洲。这两句以“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状写永恒壮美的大自然。对仗工整,气象壮丽,是难得的佳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结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的现实,暗示对“赐金还山”的无奈和凄凉,抒发报国无门的沉痛喟叹:浮云常常障日月,长天多昏暗;邪佞每每蔽贤臣,明君身边多谗人;登高不见长安城,怎能不使人发愁?“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不论诗的整体结构、诗脉流转、句型用韵、格律气势,尤其是起首的点题、结句的抒感上,何其相似!因此“欲拟之较胜负”的说法,或许可信。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