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055、李白·《行路难·一》·赏析笔记·
(2023-08-23 09:39:50)
标签:
文化唐诗赏析 |
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珍馐:zhn xi,珍奇美味的菜餚。也可解释为美色或比较美好、比较漂亮的东西。
拔剑:描写拔剑击柱朝天吼,哀恨绵绵心茫然的情状。南梁·江淹·《恨赋》·“拔剑击柱,吊影惭魂。”
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上(位于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年七十(应是七十多岁,有说八十岁,有说九十岁;毛老人家晚年在接见陈锡联、许世友两人谈话时,说的是八十岁)得遇周文王,相周,助周灭商,九十封齐。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日月之边,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长风破浪:典故,比喻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的壮举。南朝·梁·沈约·《宋书.宗悫传》中南朝·宋·宗悫少年时“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语。唐·王勃·《滕王阁序》·“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唐诗《行路难·一》今译1: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下杯放下筷,难再进餐;拔剑击柱朝天吼,四望无奈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了这条大川;想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遥想当年,吕尚磻溪闲钓遇文王;伊尹梦中乘舟追日受聘商汤身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人生前途多歧路,身将何处?正直大道在那边?
相信总有一天,我将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在宫中已工作一年时间的李白,受到艳羡、也受到嫉恨,玄宗渐疏之;感到自己升迁无望后,便产生了归隐之念。天宝三年(744年)三月,44岁的李白,上疏请还山,玄宗赐金放还。从组诗内容,这组诗可能就是写于此时。其实,李白在“朝中”也就是仅仅工作了不到一年时间。李白,作为家长,他是一个惯于游山玩水,追求浪漫,钟情友谊而不顾家室子女的游侠或浪人!作为一个社会名流,虽心怀报国、治国之志,却持(诗)才傲物、好高骛远,实无治国之才,狂纵一世;除其文采外,别无胜迹。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前四句写朋友为李白饯别酒宴上的情境: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若在平时,“嗜酒见天真”的李白,面对如此这美酒佳肴,更有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此时,他却停下杯放下筷,再美的酒、肴,也难以下咽;哀恨中,他离席拔剑击柱朝天吼,举目四顾,哀心长叹,心绪茫然。“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写出朋友的盛情、欢乐的宴会场面;“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展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波澜。“拔剑”,援引南梁·江淹·《恨赋》·“拔剑击柱,吊影惭魂”中的“拔剑击柱”之典,写自己仕途失意、不知所措,深含恨怨之意。“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而从“拔剑四顾”中,也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的决心!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先贤,仍然希望得到重用:想渡黄河,坚冰堵塞了这条大川;想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遥想当年,吕尚磻溪闲钓遇文王,伊尹梦中乘舟追日受聘商汤身边。以比兴的手法,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怀有伟大政治抱负,受诏入京、虽有幸接近皇帝,却不能重用,不到一年时间,即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冰塞黄河不能渡,雪拥太行不能登吗!初入仕途,却遭受如此打击,情何以堪!?紧接着,暗用吕尚遇文王、伊尹事商汤两个典故,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由此写出了自己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啊,行路难!人生前途多歧路,我身将何处?正直大道在那边?这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后两句,以高昂乐观的调子作结:相信总有一天,我将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短短的七言歌行,它却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极具长篇的气势格局,不愧为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