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053、李白·《塞下曲》·赏析笔记·

(2023-08-03 11:41:27)
标签:

文化

唐诗赏析


         · 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

 

天山此处指的是祁连山“祁连”系匈奴语“祁连”意即“天”是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之南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之“天山”指祁连山。

现在我们所指的“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约2500千米,南北平均宽250—350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收兵时鸣金。

楼兰古国名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汉时为通往西域的要冲,昭帝时改名为鄯善诗中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辛弃疾·“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岑参·“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唐诗·《塞下曲六首·之一》今译:

五月仍是白雪皑皑祁连山,不见雪花和鲜花,  只觉到刺骨严寒。

杨柳》横飘荡中在这荒凉的塞下,杨柳青青的春色曾未看见。

  白天紧随着金鼓之声作征战,晚上怀抱着马鞍露宿眠

想着能用这宝剑,为国家过关斩将,消灭

 【赏析】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属《横吹曲》《从军乐》体这是其中第一首。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作者乐观高亢的基调天才豪纵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别开生面的笔法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写边塞军旅生活,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前两联不作承转“四语直下”写景天山(祁连)边塞盛夏时之景:五月仍是白雪皑皑祁连山,没有雪花飞,不见鲜花开,只有冷风嗖嗖刺骨寒。杨柳》横飘荡中在这荒凉的塞下,杨柳青青的春色曾未看见。作者以轻淡之笔写出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的特点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天山雪扣紧题目点明塞下”,极写边苦寒。“无花只有寒”一个”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闻折柳语意双关,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借笛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但是李白却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前四句起,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就首联顺势而下,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二句作转合,措语天然,结意深婉,是别开生面如此来,就使诗词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农历五月内地的盛夏,“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乃是“和如春色净如秋”亦是胜游的繁华季节;可是,五月塞下,在天山,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孤拔的(祁连)天山,常年被积雪覆盖山下虽已没有雪花飞扬,但也没有鲜花开放。这前几天,有幸我刚刚从青海旅游回来,旅游中去过一趟祁连山。进入祁连山中,只见远处山顶积雪覆盖;近处背阴的山坡和路边上也不时地见到尚未化尽的积雪,有的路边溪流也尚未解冻,更没有看到烂漫的山花,有时也能见到山坡上零零散散的一种白色的花——“狼毒花”——其花汁可以用来浸制书写经书的纸张,使其不被虫蛀,以利长期保存。在登山的游客中,有穿秋衣的,也有穿冬衣羽绒服的;也有个别穿夏衣的,他们冻得瑟瑟发抖!登上祁连山中的卓尔山,未见春花满山,更不见夏花灿烂,但其静雅蒙雾的青青山色,又使你感到像是满眼春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二句急作转语,音情突变借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将士们白天紧随着金鼓之声急速行军、勇猛争战,晚上头枕戈剑、怀抱马鞍露宿想着能用这手中的长戈、间的宝剑,为国家关斩将,消灭晓战”与“宵眠”相对应,概括地写出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笔力雄壮。”字,摹状将士的令行禁止。”字,描绘将士们心寄战场夜间警备的情这两句写的是将士们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处以二字状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并以此烘托尾联,使其更加雄快有力,使全诗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与“”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慨当以慷,一派心声,喷涌而出,振起全篇,乃点睛结穴之笔,直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这写法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劲疾飞动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2018-7-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