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053、李白·《塞下曲》·赏析笔记·
(2023-08-03 11:41:27)
标签:
文化唐诗赏析 |
塞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山:此处指的是祁连山。“祁连”系匈奴语,“祁连”意即“天”。是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之南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之“天山”也指祁连山。
-现在我们所指的“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约2500千米,南北平均宽250—350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
金鼓:指锣鼓,进军时击鼓,收兵时鸣金。
楼兰:古国名,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汉时为通往西域的要冲,昭帝时改名为“鄯善”。诗中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辛弃疾·“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唐诗·《塞下曲六首·之一》今译:
五月仍是白雪皑皑祁连山,不见雪花和鲜花,
《杨柳》横曲飘荡中,在这荒凉的塞下,杨柳青青的春色曾未看见。
只想着能用这腰间宝剑,为国家过关斩将,消灭楼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前两联不作承转而“四语直下”写景,状天山(祁连)边塞盛夏时之景:五月仍是白雪皑皑祁连山,没有雪花飞,不见鲜花开,只有冷风嗖嗖刺骨寒。《杨柳》横曲飘荡中,在这荒凉的塞下,杨柳青青的春色曾未看见。作者以轻淡之笔写出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的特点,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天山雪”,扣紧题目,点明“塞下”,极写边塞苦寒。“无花只有寒”,一个“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闻折柳”,语意双关,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借笛声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但是李白却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前四句起,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就首联顺势而下,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末二句才作转合,措语天然,结意深婉,真是别开生面,如此来,就使诗词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农历五月内地的盛夏,“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乃是“和如春色净如秋”亦是“胜游”的繁华季节;可是,五月塞下,在天山,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孤拔的(祁连)天山,常年被积雪覆盖,山下虽已没有雪花飞扬,但也没有鲜花开放。这前几天,有幸我刚刚从青海旅游回来,旅游中去过一趟祁连山。进入祁连山中,只见远处山顶积雪覆盖;近处背阴的山坡和路边上也不时地见到尚未化尽的积雪,有的路边溪流也尚未解冻,更没有看到烂漫的山花,有时也能见到山坡上零零散散的一种白色的花——“狼毒花”——其花汁可以用来浸制书写经书的纸张,使其不被虫蛀,以利长期保存。在登山的游客中,有穿秋衣的,也有穿冬衣羽绒服的;也有个别穿夏衣的,他们冻得瑟瑟发抖!登上祁连山中的卓尔山,未见春花满山,更不见夏花灿烂,但其静雅蒙雾的青青山色,又使你感到像是满眼春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结二句急作转语,音情突变,借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将士们白天紧随着金鼓之声急速行军、勇猛争战,晚上头枕戈剑、怀抱马鞍露宿而眠。只想着能用这手中的长戈、腰间的宝剑,为国家破关斩将,消灭楼兰。“晓战”与“宵眠”相对应,概括地写出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笔力雄壮。“随”字,摹状将士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将士们心寄战场、夜间警备的情状。这两句写的是将士们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处以“晓”、“宵”二字状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并以此烘托尾联,使其更加雄快有力,使全诗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慨当以慷,一派心声,喷涌而出,振起全篇,乃点睛结穴之笔,直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这写法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劲疾飞动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