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沃兴华:书法家的使命是把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灌注到传统的技法中去,创造出最好的表现形式

(2018-05-07 15:51:19)


 

http://pic.rmb.bdstatic.com/02376ec36420acf4be14d5aa9f600de9.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近日一封书法家沃兴华的致歉信在书法界被为传播,从信中可知原定于5月5日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形式与构成——沃兴华书法展”被临时取消,个中原因语焉不详。

 

http://pic.rmb.bdstatic.com/2a497e4c42a597d07b939e95f97e8719.jpeg


沃 兴 华 致 

 

"沃兴华书法展"原定于5月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听说有许多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届时要前往观看,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展览不能举办了,我很无奈,只能向大家表示歉意,望相互转告!

 

如果大家对我近期的创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我为配合展览而做的新书《书法的形式构成》,这本书比较全面表达了我对传统的认识和我对创新的诉求,天下高明知我罪我,请事斯,请事斯。

沃兴华

2018.4.26


 

http://pic.rmb.bdstatic.com/f1ff2a0c070bdd3bc4e522cae1f7a87f.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对于书法艺术追求,沃兴华有着自己的追求与见解,今日特发表沃兴华先生的《谈谈“放下”和“放开》,从中可见出其对书法的一些思考。

 

最近在拼命写大字,沉浸其中,眼中看到的也都是大字,有位先生劝曾翔和我写大字要“放下这个”,这让我产生很多遐想。


 

“放下”是佛教语,但我更相信笃实而执着的儒家,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天下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因此我学书法创作强调在执着基础上的放下。所谓放下,首先要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让书法创作回归到赤诚的本真状态,这个“放下”越彻底越好。


 

http://pic.rmb.bdstatic.com/18cd753b112970742ca9b720edf9cb40.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其次要冲破技法规则的限制,让书法创作能够表现时代表现个人,充满生命活力,这个放下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如董其昌所说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除此之外,一般人认为的放下还包括形式,而我认为形式是思想感情的载体,道不离器,器不离道,没有形式,哪来什么思想感情的表现。思想感情追时代变迁,随人情推移,书法的表现形式也没有固定程式,不断变化发展,书法家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的任务就是要为不断更新的思想感情找到更恰当的表现形式。在这点上我非常执着。


 

http://pic.rmb.bdstatic.com/7906cd8a109250efbe49db3f8298977c.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经常有朋友劝我对形式不要过于执着。有的还借用某著名画家的话说:“为了摆脱某种形式的束缚,挖空心思去寻觅新的形式;为了摆脱某种技法的束缚,千方百计去寻觅新的技法;为了克服某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不得不钻进新的观念。这种做法虽然摆脱了想要摆脱的形式、技法和观念,却永远摆脱不了束缚。”


 

http://pic.rmb.bdstatic.com/24f3ee034ead8d69d4ad5360c2d8a00a.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这位画家把形式、技法和思想分开来说,在我看来,思想要靠形式来表现,形式要到传统技法中去发现、改造、提炼和转化,书法家的使命就是把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灌注到传统的技法中去,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既雕且琢,精益求精,创造出最好的表现形式。中国文人画家从来没有摆脱过对形式的追求,以文人山水画顶峰时期的元四家来说,黄公望和吴镇的披麻皴,倪云林的折带皴,王蒙的解索皴,都是以创造某种新的笔墨形式而彪炳史册的。我认为当你把“我”、“形”和 “法”看做是个有机体时,它是有生命的,与时俱进的,艺术家不仅不能忘,而且要执着。


 

http://pic.rmb.bdstatic.com/c7e087101efebbf66ee04e35251abcb0.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怎么执着?比如说对于“忘法”,忘法的前提是有法,法是客观存在的,你几十年学习所积累下来的各种表现方法不可能说忘就忘,因此与其说“忘法” 不如说“破法执”。怎么破?佛教说:“诸法无常,”让它生生灭灭,无有顿驻。旧法破除,新法确立。然后新法成为旧法,又被更新的法所破除……立法破法,破法立法,无穷无尽,法就没有实相,成为了“空”。艺术家的“破法执”就是这样一种不停精进的宿命,它好比《一千零一夜》的叙事方式。


 

http://pic.rmb.bdstatic.com/f86e73840f895f6bfc7da7a9cb8dce33.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我又想到另一个相关问题——放开。有些人所谓的放下其实就是宋明理学中所讲的“放开”。宋明理学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很大,有些人在学习上主张不要太著意,要放开,强调顿悟,但也有人对这种观点保持着高度警惕。


谢良佐说“曾往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某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贤却发得太早在。’”程颐的提醒让谢良佐事后非常感叹:“当初若不得他一句救拔,便入禅家去矣。”并且说自己“至此未敢道到何思何虑地位”。


 

http://pic.rmb.bdstatic.com/028e0c864af324baaf51238e3aa43913.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王阳明特别嘱咐学生王畿说:顿悟之学理论上是有此理,但“不可轻易示人”,否则会造成“空想本体,流于虚寂”的毛病。胡居仁说:“上蔡记明道语,言‘既得后,须放开’。朱子疑之,以为‘既得后心胸自然开泰,若再有意放开,反成病痛’。”


 

他们都认为“何思何虑”不去多想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是要通过长期修养才能达到,且也只限于极少数的上根之人,因此虽然在理论上承认放开和顿悟的观点,但在实行上都强调不能“发得太早”,刘宗周就批评陈白沙说:“识趣近濂溪而穷理不逮,学术类康节而受用太早。”连大学者(同时也是著名书法家)陈献章都被批评为“受用太早”,因此我总觉得现在一般人口口声声地说“放下”的无思无虑,真是太轻巧太便宜了!


 

http://pic.rmb.bdstatic.com/3c981aa1f0f59fa6ff5c5a0a880872e9.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我更加认同朱熹的说法,所谓“既得”意味着进步和突破,其实就是放开和超越,这种放开和超越有自身的发展逻辑,既针对过去,也面向未来,因此“既得后,再放开”,把它分成两截,把“放开”作为意志强加于事物发展的外铄,而不看作事物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是错误的。它的后果是,孤立地谈放开,原先所包含的不要过于局限和拘泥的学习方法这部分内容必然会逐渐被抽空,在人心好逸的驱动下,蜕变成一种不思进取的随便和取巧的学习态度,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极大危害,看看身边,那些口口声声说要放开,说已顿悟的人,大多是还没有得就想放了,作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然而却摆出一副得道的大师派头夸夸其谈,在我看来,都是在掩饰自己的懒惰,甚至是借此自命清高,既不真又不诚。我不相信既得之后的放开,真正的得同时就包含着否定和超越自身的放开,追求这样的得必须执着,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懈怠。

 

本文原刊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http://pic.rmb.bdstatic.com/fe6cf7160e4e08d0d3e669ec66924553.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http://pic.rmb.bdstatic.com/e1e7d890ae5bdad07fadb1bf03c17619.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http://pic.rmb.bdstatic.com/1f1aff3ed5038da139b00b56a96959c9.jpeg

沃兴华书法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