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火爆背后三大危机

标签:
娱乐 |
作者 | 沈慕白
本文为学院专栏作者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中国好声音》是国内最成功的真人秀歌唱节目之一,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考量,它甚至超过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栏目。作为一档大型选拔类歌唱节目,能够从第一季一直办到第四季,足以证明其商业模式的成功,目前不排除制作第五季的可能。
浙江卫视得以扬眉吐气、栏目组赚得盆满钵满、收视率居高不下、全民关注热度不减,很难让人质疑该节目的生命周期。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说,走上巅峰的同时就意味着下坡路的开始。中国好声音火爆的背后潜伏着诸多危机,稍有不慎极有可能自断前程。
网络红人王思聪最早是这样质疑的:“真人秀本来就是按照剧本演的呀”,此话一出,伤了不少《中国好声音》忠实粉丝们的心。无心之语极有可能道出了真相,在此倒想为真人秀节目说一句话公道话:用剧本来做一档真人秀节目本来无可厚非。倘若《奔跑吧兄弟》不按照剧本来演的话,那么节目本身就缺乏合理性。关键点在于,节目在推出阶段就过于强调公平与公正性。
在最初阶段,节目组的这种对原则的坚守,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全民的高度关注。观众对于节目公正性具有强烈的诉求,而节目又能满足该诉求,自然顺理成章地火遍大江南北。普罗大众最早对节目的印象是:《中国好声音》对每位草根歌手都非常公平,只要唱功过硬,就有很大的几率令导师转身。节目规则让观众充满了代入感,他们会将自己的音乐梦想寄托给某一位歌手,为其牵挂、伤心、欢呼,这正保证了不断高涨的收视率。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处极有可能会在后期变成危机的引爆点。适当的节目剧本是有必要的,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一味强调多高的公平性,将会授人以柄。收视浪潮将节目组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应考虑软着陆,化解所有的潜在危机,首当其冲便应该修正节目的定位。
如果一味对于观众的质疑不闻不理,将会令其忠诚度急剧恶化,直接影响最终的收视率。目前来看,一档良性运作的真人秀节目,必须要具备危机公关的意识。
《中国好声音》的观众满意度在不断下降?
也许节目的收视率还在不断地攀升,从各项统计出来的各项数据来看,制作方、电视台、出品方也都表示满意。这并不意味着节目不存在问题,相反会将潜在的危机隐藏得更深。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考量便是观众满意度,据观察该指标是不断呈下降态势的。
为什么四季的好声音有三季的冠军是那英带出来的?这是巧合呢,还是节目赛制问题?一个合理的赛制应该能够保证结果的多元化,事实证明比赛结果过于单一。不可否认冠军张磊具备一定的观众缘,但作为“四朝元老”的那英是否就真的独具慧眼呢?观众的不满意往往就来自对节目的不信任。
那英的“卷发”事件加剧了观众的不满意度,也许这是偶然事件,更可能是审片的问题,偏偏焦点又落在了那英身上。对于一档大型的真人秀节目,在剪辑上出点问题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节目组不能给观众一个自圆其说的交代,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这又充分暴露了潜在危机的存在。往往问题曝出后,不能给观众一个精准的交代。无论真相如何,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观众的“非常”不满意。
冠军的半红不黑?
《中国好声音》的四届冠军分别是:梁博、李琦、张碧晨与张磊。根据观察,这四位冠军都没走红起来,冠军们的星途不畅,才真正说明了该节目的商业价值是有限的。一时的狂欢与喧嚣,不一定能带冠军走多远,这说明《中国好声音》的造星机制还不成熟,很难比得上《超级女声》。冠军们脱离了这个平台,尚能星否?节目对冠军后续的商业开发显然是不够的。
喧嚣过后,往往剩下的是一地鸡毛。作为国内难得能够坚持四季的真人秀节目,千万不能忽略观众的心理诉求,不能被表面上的火爆蒙蔽了双眼。任何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便是萌芽阶段,否则将积重难返。《中国好声音》站在巅峰,更应该沉淀下来、自我革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