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8日

标签:
纪实理发赵师傅 |
分类: 凡人琐事 |

前些日子京城的寒流过后,发现每天上午都在街头理发的赵师傅没有出来,只见栅栏上挂着的无纺布兜子在瑟瑟的寒风中摇曳。
有一天路过这里,上前打听,得到的回答是:“您不知道啊,赵师傅走啦。”“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啊?”“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赵师傅在此理发,不分寒来暑往,一直为大家服务。就是在三年新冠疫情期间,仍不间断,无论男女老少都找他理发。
因理发与赵师傅结识。印象中,一把遮阳伞搭在胡同口的马路牙子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躬身为他人理发,这一情景少说也有十几个年头了。老人高挑的个儿,身着白大褂,慈眉善目,可能与其平日一丝不苟的理发态度有关,让他养成井井有条的习惯,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头发非常整齐地向后梳理着,没有一丝一缕的凌乱。一眼就能看出他的严谨、干练、认真。至于年龄,你肯定不敢相信他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
要说他的理发生涯,那还得从工作时说起,从事化工行业的他根本和理发不沾边儿,只是业余时间和工友们互相理发,从此练就了他的理发手艺而一发不可收,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工友们理发。退休后看到邻里为理发四处奔波,便搬出一把椅子,握着一把推子,义务为大家理发。街坊们看他一站半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连水都顾不上喝,提出给他点儿茶钱,推脱不掉方才收下。后来街坊们提出少量交费,要不就不找他理发了。大伙儿说,“六六大顺”,就收6元钱吧。直到两年前也是在邻里的倡议督促下,理一次发勉强增加到10元钱。
甭管是专业理发师还是业余理发师,每理一个头就是一种创意作品,协助顾客理发时完成对美发、对生活、对时尚的追求。老师傅在理发的过程中,不忘给顾客带来愉悦,他拉着家常,充满了诙谐与幽默。
“您问我贵姓,嘿,免贵,就是那个《百家姓》里的天下第一姓——‘赵’啊!”
“噢,赵师傅,赵师傅。好姓,好姓呐!”
理发替别人美容,更在美化自己的心灵,赵师傅绝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的人,了解他的人,直竖大拇指,夸他一诺千金,说到做到。
若论理发手艺,赵师傅绝对没得说,凡是第一次光顾理发的人,他必定先端详端详对方,一看头型,二看脸型,三看发质,然后才下手。他觉得顾客光临是看得起他,自认为理发是——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那份认真自是源于心底,回头客被其真诚感动,把他当成了朋友。
赵师傅为此很骄傲,从理发摊儿走出去的顾客,个个精神焕发,人人满面生辉,凌乱者变整洁,秀发者变柔美,蓬头者变有型,纤细者变蓬松……扮靓了发型,愉悦了心情,留下了头发,带走了面子。
……
赵师傅默默而平静地走了,那些曾经接受过他服务的顾客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