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亩地

标签:
忆旧六亩地 |
分类: 轶闻旧事 |

在距大同城北六十余里的地方,有个叫六亩地的小村落,占尽风水宝地之优势——小村坐北朝南,背靠丘陵之峁;西邻古代羊水,今为淤泥河;东与饮马河一水之隔的方山永固陵遥遥相对。全村也就几户人家,多为杨姓。
村小名气大,相传为家喻户晓的北宋名将老令公杨业十四世孙杨友之后人,由山西代县鹿蹄涧村辗转北上,于清代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迁徙而来。刚到此地,寻房租院,暂时栖身相邻村北一里的窨子沟。若干年后,杨家人在此站稳脚跟,感觉当地人尚无排外之意,尽施和睦相处之情,决定置办家业,永世而居。仰仗全家躬耕垄亩,节俭度日,手中积攒下一些银两,选中窨子沟村南峁梁之下的六亩地,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聘用工匠,择良辰吉日,动土造宅。
一年后竣工,一水儿晚清建筑风格,在当地鹤立鸡群,过路之人莫不仰视,啧啧发声,赞叹有加。因其建筑面积正好六亩,遂以六亩地作为村名。
院落的设计别出心裁,呈现在眼前的是两进的南北朝向的四合大院,大门朝东,踏入一进院右拐,是一排带有跨院门楼通过二进院的房屋,门洞的两边为左右耳房,房门相对开在过道中间。由此迈进二进院——好家伙,这四合大院,令人视野豁然开朗,从中可以领略到住宅主人建筑设计的匠心所在。
正对面是五间正房:中央三间为核心住房,带有堂屋,分东房西房,东西房的左右两侧为东耳房和西耳房,在两个耳房边上分别设有拱门,所通之处是还未完成的小花园;正房的左右两侧各为五间的东厢房和西厢房;正房所对的南房则是一进院的房后墙。
整座四合院格外辉煌壮观,青砖黛瓦透出凝重肃穆的色彩,微微翘角的朱檐横排而列,屋脊上镶嵌着不同的飞禽走兽,四合屋前绕以回廊,细墁之地平整光洁,尽显富家大室之明明赫赫。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公元1927年以后的杨家大院陆续诞生了三位男丁,这三位兄弟成为这个乡野之村光前裕后的人物,被十里八乡誉为书香门第。
出类拔萃的三位兄弟,令当地人十分艳羡:老大为著名的小学教师,蜚声地区教育界;老二是商业局的会计师;老三就读于医学院,后成为医术精湛的大夫。
老大家的下一代也个个不凡,作为教师之后的五个儿女中,有四位从事教育工作,长子为联校校长;次子为中学高级教师;三子为大学教授;小女儿也在中学教书。
孙子辈儿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谓出人头地。仅以长子膝下的三位儿女而言——大孙子出任车辆段段长;二孙子为AT行业的工程师;孙女也是高级教师。
在人们的眼里,六亩地杨家宅门的兴旺和发达,一定和当初起房盖屋时选择风水宝地有关,殊不知家道兴盛更与祖上积德和家风有关,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杨家人代代乐善好施,为人厚道,重视对后代的教育,所以有这种结果也尽在情理之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杨家后代多在外工作,旧宅处于无人居住的状态,无暇进行日常的维护,不利于房屋的保护,于是全部拆除。
这个曾今在《大同府志》上有所记载的村落,如今仅剩遗址,默默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