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永芳专栏】优秀教学设计
(2021-11-22 15:47:27)
标签:
教育情感时尚文化育儿 |
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 音乐激趣,揭示课题。
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2)导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动人的乐曲,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
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尤其要读准带拼音的字。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 h a o,不要读成s ha o 。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 h a ng,不要读成t a n g。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 i ,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e i ,表示行为的对象。(据义定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3.指名读,顺势指导“巍”的写法。
【设计意图】文言文简洁凝练。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
三、再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文言文,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图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而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则文言文讲述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伯牙、锺子期)是一个关于他们什么的故事?(互为知音的故事)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从哪里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2)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痴迷地听着。伯牙想着高山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忘我地听着。伯牙想着流水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 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
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 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 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 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一-(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一-(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一- (学生补充 “欣喜万分”)。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本教学板块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读出音韵美,读出画面美,读出情感美,在诵读中感悟知音那份真挚的友情,在想象中体验知音那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质朴纯真。
(5)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
(2)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4.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引导: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请齐读课文。
5.倾诉心语,升华情感。
引导: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自由表达,交流展示)
6.配乐背诵,回味“鼓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用墨极其简练,但极富视听冲击力,想象空间丰富。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伯牙痛失知音锺子期的悲痛绝望之情。
7.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一一(生:知音! )
五、作业超市。
必做题:
1、背诵《伯牙鼓琴》。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选做题: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