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哀公:鲁哀公(前521前468年),姬姓,名将,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期间是鲁哀公在位。
有若:有子。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
用不足:费用不够,用度不足。
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
彻: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古代农民中最多的是自耕农。他们每家大约占有田地百亩,有五到八口人,男耕女织。农民向官府缴纳的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叫做“什一之税”。
盍彻乎:鲁哀公所问是国家用度不足,有若所想是百姓用度不足,建议少收税,百姓就能度过饥荒之年了。
二:十分之二的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为了增加收入实行了“初税亩”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初税亩”之后,公田之外再收十分之一的税,也就变成了约十分之二。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鲁国六代国君一百多年实行的都是“初税亩”制度。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饥荒之年,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恢复‘彻法’来征税呢?”鲁哀公说:“现在收两成税,国家财政还不够用,怎么还能用‘彻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国君怎么会不富足呢?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会富足呢?”
【学而思】
春秋末期,铁制农具和耕牛的普及,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这些财富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平民家庭,而是集中在贵族世家的手中,当世家的财富富可敌国,出现“季氏富于周公(《先进篇》11.17)”的现象,国家政权会受到世家的威胁,造成社会动荡。
儒家考虑的是民,君主考虑的是国,税率高则民不聊生,税率低则国家用度不足。当国家的财富不足,会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定,只有国家太平,百姓才能生活安定。
国富有利于发展民生、教育、军事,科技,民富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民智和国民素养,造成良性循环。国富民不一定强,民富国不一定强,要在国与民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但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还需要统治阶级的道德水准。
【知识扩展】
《资治通鉴·后周纪二·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前世屯田皆在边地,使戍兵佃之。唐末,中原宿兵,所在皆置营田以耕旷土;其后又募高赀户使输课佃之,户部别置官司总领,不隶州县,或丁多无役,或容庇奸盗,州县不能诘。梁太祖击淮南,掠得牛以千万计,给东南诸州农民,使岁输租。自是历数十年,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会閤门使、知青州张凝上便宜,请罢营田务,李穀亦以为言,乙丑,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是岁,户部增三万余户。民既得为永业,始敢葺屋植木,获地利数倍。或言:“营田有肥饶者,不若鬻之,可得钱数十万缗以资国。”帝曰:“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此钱何为!”
【译文】前代屯田都在边疆地带,让卫戍的士兵耕种。唐朝末年,中原驻扎军队,所在之处都设置营田来耕种空旷土地。以后又招募钱多的富户耕种让他们交纳租税,户部另外设置机构总管,不隶属于州、县,有的壮丁多而无徭役,有的收容庇护奸人盗贼,州、县没法追究。后梁太祖进击淮南,抢掠到的牛数以千万计,提供给东南各州农民,让他们每年交租。自此经过几十年后,牛死而租不免除,农民深受其苦。后周太祖素知其中弊端,正好閤门使、知青州张凝上奏请便宜行事,要求撤销营田事务,李穀也这样说,乙丑(十四日),颁敕令:“全部取消户部营田事务,将耕种营田的农民隶属于州、县。他们的田地、庐舍、耕牛、农具,同时赐给现在耕种者作为永久产业,全部免除牛租的征收。”(“其养民也惠”《公冶长篇》5.16)这一年,户部增加三万多户人口。农民既已得到这些成为永久产业,方才敢修葺房屋、种植树木,获取地利数倍于以前。有人说:“营田中有肥沃富饶的,不如卖掉它,可以得钱数十万缗来充实国库。”后周太祖说:“利益在农民那里,如同在国家一样,朕用这些钱干什么!”(百姓足,君孰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