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标签:
国学教育孔子论语文化 |
分类: 论语 |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好仁者:天性喜好仁,内心安于仁,不是因为满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
恶不仁者:刚正不阿、无所畏惧,天性厌恶不仁的人。
《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无所畏惧而厌恶不仁的人,这样的人在普天之下很少很少。)
《礼记·表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内心安于行仁的人,天下非常的少。)
无以尚之:仁者之中,没有比好仁者更好的了。“尚”,上也。
一日:一旦。表示忽然有一天。《颜渊篇》12.1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矣乎:感叹词。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天性喜好仁的人,也没见过天性憎恶不仁的人。天性喜好仁的人,是仁者之中最好的了。天性憎恶不仁的人,实行仁德,不会让不仁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一旦有人能把全部力量用来行仁,我没见过力不足的。或许真有力不足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
【学而思】
天性喜好仁的人,能够安仁、利仁,不但自身心存仁厚,还能主动推行仁道。天性憎恶不仁的人,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好。
普通人一旦全身心投入仁义之中,也能实现仁道,很少有力量不足的人,力量不足是因为遇到挫折之后有了抵触心理,自身放弃行仁。
参读:
《里仁篇》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过:挫折。党:类别。)
《雍也篇》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述而篇》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罕篇》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颜渊篇》12.1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知识扩展】
《礼记·表记》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译文】孔子说:“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无所畏惧而厌恶不仁的人,这样的人在普天之下是很少的。所以君子议论原则是以自己为标准,而制定法律时是以百姓能做到的为标准。”孔子说:“仁的实行有三种情况,一是安仁,二是利仁,三是强仁。三者虽然都能达到仁的效果,但出发点却不同。都能达到仁的效果,仅从效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属于哪种仁的。在行仁时遇到了挫折,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哪种仁了。仁者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安于行仁;智者推行发扬仁道;畏罪的人迫不得已而勉强行仁。仁和道一右一左。仁体现在爱人上;道体现在道义上。在仁的方面做得多,在义的方面做得少,其结果是赢得了亲近而没有赢得尊敬;在义的方面做得多,在仁的方面做得少,其结果是赢得了尊敬而没有赢得亲近。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有采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之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避免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