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术背景:
过去 30 余年间,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曾一度为图书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的发展也让图书馆兴奋了一段时间,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增强。
近十年来,革命性技术并未出现,相应地,能够引起图书馆进一步变革的新技术没有出现。
目前我们知道至少有三种技术会或多或少推动图书馆的发展:人工智能(图书机人)、量子计算机、Space
X空间探索计划。
2
图书馆的功能始终不会改变:图书馆作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相信必然是图书馆未来发展中应不断深化的三大功能。
一是资源建设与知识中心:高校发展经历了“211”“985”“双一流”三个时期,当前进入“双一流”建设阶段,即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那么,在配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在于什么呢?那就是资源。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应是两条腿发展模式: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并行。国际图书馆界经常讨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趋势之一是重视纸质资源建设,突出特色资源的发展。除馆藏资源之外,另一个问题是空间资源。空间资源的发展是提高图书馆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将包含空间资源,且呈多样化特色,更加切合用户的需要。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空间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总之,各高校图书馆如何发展,最重要的是文献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发展。
二是阅读推广服务与学习中心:
资源建设始终是基础,不是图书馆的目的。图书馆的目的是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随着人们的信息检索能力不断提高,对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借阅总量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到馆,也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难题。让读者来到图书馆,知道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这是图书馆长期发展的重要职责;如何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是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始终要想到的。人性化、借阅无限量、免费、开放的服务我们均已实现。但面对不看书的学生、鲜少踏足甚至从未来过图书馆的教师,图书馆的工作任重道远。图书馆服务应该向更深的底层精细化方向发展。图书馆的服务精细化就是要更多地深入到末端、终端服务。“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图书馆的服务只有在“为书找人”的时候才是主动的。
三是特藏资源与文化中心:
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图书馆是学校的文化中心。如何保存和传承文化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因此,中山大学图书馆特别关注和重视发展特藏资源,探索古籍保护的理论和技术。
近四五年来,数字人文掀起新一股热潮,成为热点。图书馆在推动数字人文发展的时候,首要的基础是特色资源。数字人文要求图书馆员、技术开发人员、学科专家紧密合作。
传统的所检即所得已经过时。
数字人文要实现的是关联性揭示,是深入挖掘和整合不同事物的内在联系,这与今天的图书馆服务本质是一致的,这也是数字人文流行的原因。
换句话说,图书馆服务应该变“嵌入式”为“合作式”。
概括起来,图书馆将向知识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深入发展,重点是资源建设与服务,而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空间资源是文化中心、学习中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