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习中心的发展轨迹、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
(2023-10-22 21:57: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未来学习中心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但一个新概念的产生必有其历史渊源。那么,它的发展轨迹是什么?又呈现出怎样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呢?下面以一个阅读推广馆员的视角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1 发展轨迹
作为一名在高校图书馆工作近20年的一线馆员,笔者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图书馆翻天覆地的变化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阅读推广、纸电并存、虚实结合、转型发展……无不彰显着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其中,“空间再造”与“服务创新”则是新时期业界的有机生长点。正如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深受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一样,图书馆空间功能的演进与创新也源于高等教育理论及框架的驱动与支持。例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催生了学习空间及信息共享空间,由此拉开了全球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序幕;第三空间理论让“书的图书馆”成为“人的图书馆”,图书馆作为动态知识的交流中心,更多地体现出文化空间与社交空间的价值。
时下,教育4.0 以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吴岩司长在2021年12月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建设未来学习中心的任务,鼓励一批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即通过资源重组、空间再造、服务优化来构建智慧学习空间,为师生开展团队式、协作式、主题式学习创造条件,目标是把图书馆建成多元学习中心,以此推动大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学习中心”这一概念就此诞生。可以看出,它是图书馆与时俱进的产物,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一轮机遇。
2 外在形式
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来学习中心”也是如此。随着技术的更新,教育理论的迭代,未来学习中心将会不断发展与完善。至于它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朱永新预测“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学习中心取代”。但无论怎样变化,以“用户为中心”这一服务宗旨将始终不会改变。它是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陪伴者、指导者,也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这也是笔者在多年阅读推广实践中的深切体会。
为了更好地履行新时代的职责与使命,武汉轻工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与众多高校馆一样,不断将转型升级付诸实践。在空间再造方面,我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发展过程。研讨室、朗读长廊、创客空间、阅读推广基地、多功能报告厅等新型空间以崭新的面貌走到师生面前,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这些空间不是高档设施与各类家俱的简单堆砌,而是集信息服务、学生学习、教学支持等为一体的智慧学习环境。它们的名称各异,但绝不是信息孤岛,是由一个个网络学习中心和一个个实体学习中心构成的学习社区。这个中心有师生共同商讨论文写作、那个中心有阅读爱好者分享读书体会、同学们在这个空间观看MOOC课程、在那个空间观摩3D打印……这是一种创新型、多元化、共享型的学习环境,更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的协作平台。师生都能各取所需,实现全方位发展。我想,这才是一个学校应有的样子,也是未来学习中心应有的样子。
因此,未来学习中心的外在形式既是多元化的、也是个性化的,既是碎片化的、也是系统化的,既是由教师主导的、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学习生态。
3 内在本质
无论未来学习中心外在形式如何,其内核始终离不开“教”“学”“用”三个层面,因此,其内在本质即主要功能表现为:教学支持中心、学习支持中心与信息服务中心。
教学支持中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学校教育的最关键点,就是需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那就需要有一群知识面宽、思维敏捷的老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在我馆多元化空间里,面对学生需求开展的“思政教育”“外语学习”“写作训练”“竞赛培训”“工程训练”等活动,就有老师深度参与。他们自觉地来到学生身边,自愿地担当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在与学生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教学相长,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习支持中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助推手”。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知识。图书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学习空间,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学习需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分享读书心得、就某一问题开展辩论、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参加切合时政的征文比赛等等,日积月累,学生的信心、胆量、勇气得到了锻炼,理解、表达、想象、创作、思辨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信息服务中心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源”。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图书馆通过空间流程再造、文献资源整合而打造的信息服务中心,以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品位;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图书馆与多部门合作,利用多方资源共同发力,为师生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两大教育理想,教育的公平性与个性化一直是人类难以实现的教育目标。我想,有技术加持的未来学习中心,为这两大教育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