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者走长城:京西古道与黄草梁七座楼

(2016-12-27 11:07:31)

长城穿越和京西古道寻迹几乎成了我近几年户外活动的不“三”选择,北京周边的明长城走了许多,位于门头沟区的京西古道也走了十有八九,但无论京西古道还是明长城,“黄草梁”都是我心里挥之不去的梦魇。在Google Earth上,通过黄草梁的京西古道我早已烂熟于心,明长城沿字号敌楼也被我无数次的标注。

2016年12月18日晚上在“虫虫长城队”微信群看到有驴友发的黄草梁“沿字六号台”照片,于是转发到了“大明边墙考察委员会”QQ群,很快就得到了“九门提督-拐弯”的回应,“左都御史-东”随即慷慨的贡献了他的轨迹和博客链接,这是一条非常便捷休闲的折返路线,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以黄草梁七座楼为目标的穿越路线“寺上—黄草梁七座楼—寺上”全程不足8公里,比柏峪至黄草梁少走10多公里,一天的行程轻松愉快,真应了虫虫那句“快乐休闲0.5”的箴言。因为寺上村处于深山峡谷之中,只有一条狭窄的乡村路通往村里,路面坑洼不平,除了SUV或越野车其它车辆很难到达,所以很少有人问津也就顺理成章了。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7vMhnthi3c&690

在霾红色预警下憋闷了两天的我和拐弯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这次说走就走的黄草梁之行,在拐弯的号召下老丁和××也加入了这次旅行。

拐弯驾驶着他的JEEP自由光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长途行驶,上午9:45我们一行四人终于到达寺上村。寺上村原本就两户人家,其中一户早已搬迁,房子也已破旧不堪,现在还剩一户人家、两条柴狗、几头牦牛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家园。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7vPs7h7L8d&690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7vPsf5M4e0&690

由于近几年门头沟国际徒步大会的举办,黄草梁一带成了徒步大会的核心地段,寺上村也是徒步路线的必经之地,村子附近就有两座“门头沟国家步道”碑。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7vPzKW0Gb2&690

寺上村东南侧山谷被驴友们戏称为“落叶谷”,从下面的图片就可以知道落叶的厚度。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7vPHAAA7bf&690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7vPJvQ0i9a&690

哈哈是不是很刺激!别急,请务必保护好你的相机,否则就会像我一样,之后的照片左上方都留下了一片深深的污迹。接下来的周六才跟川叶学了一招:给相机带围脖,再也不用担心镜头会被污染了。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7vPNvj5s96&690

如果知道就里你大可不必非要寻求刺激弄得灰头土脸,左侧清晰的小路蜿蜒而上穿行于沟谷间,不到1.3公里就上了垭口。

垭口处仍然矗立着“门头沟国家步道”碑、路标石刻等。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7vPT9KLG4c&690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7vPTdy0J9d&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7vPTgotb41&690

垭口北侧向西北方向延伸的京西古道已经被野蛮的开辟成可以供越野车肆意横行的通道,经常有一些纨绔子弟驾驶豪华越野车在这里狂飙车技,车轮扬起的沙尘让其他游客苦不堪言。垭口向南就是黄草梁实心楼方向,供越野车通行的盘山路继续将京西古道切割的支离破碎。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7vPY1Qfr25&690

垭口东南方向700余米就是实心楼,登上高坡一座信号塔的塔顶部分就出现在密密匝匝的树冠上方,溜溜达达不一会儿那座早已熟悉的敌楼就出现在眼前。实心楼呈东北西南60°斜向,外立面为长15米、宽10米、高9米的梯形建筑,整座敌楼全部用白灰色岩石垒砌,白灰浆勾缝,拱形券门朝向东南,距地面约1.5米,顶部垛墙全部坍塌。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7vQ2uxYZ39&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7vQ4Z8MV11&690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7vQ9WzJo0a&690

由于实心楼坐落于地形变换的三叉口上,南侧地势平缓所以城墙高大,东侧山脊凸出,城墙内侧位于山脊线上、墙高仅一米有余,外侧则处于陡坡上、墙高四五米,形成外高内低的楔形断面,将敌人阻挡于城墙之外,而守城将士则可以轻易登上城墙打击敌人,这也是明代山区长城建筑的一大特色。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7vQfWcFd0b&690

实心楼以东不足200米即为陡峭的悬崖,城墙便终止于悬崖上方。沿字六号台敌楼骑墙建在城墙终点附近,为3×4形制,南北侧各4个箭窗、东西面对城墙为一门二箭窗门在中央,西侧券门上方为“沿字六号台”红褐色石质匾额,历经四百多年石匾虽从“陸”字处断为两截,但依然能够保留下来已是难能可贵。敌楼内部为“回”字型结构,回廊保存完好,楼室顶板全部塌毁,南侧“V”字型砖砌楼梯虽有破坏但并不影响使用,敌楼顶部垛墙及楼橹已荡然无存。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7vQr5JFp03&690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7vQr8U2vab&690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7vQrd3zb99&690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7vQxWjNo42&690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7vQrg2e763&690

http://s8/bmiddle/00688eyfzy77vQrjdzxa7&690

实心楼向南城墙延伸120米左右终止于断崖下方,中间有马面站台一座,战台南侧尚有部分垛墙遗存。

断崖上方伫立着一面垛墙,两个望孔虎视眈眈的注视着城墙内外。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7vQG61Nd1f&690

http://s8/bmiddle/00688eyfzy77vQIZMX5a7&690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7vQJax0Hef&690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7vQQYHNuc8&690

从斋堂川逶迤而来的京西古道从实心楼东侧穿过,然后向西北方向蜿蜒而去,实心楼及两侧城墙、敌楼恰好控制着这条千年古道,抵御着沿古道南侵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成为护卫京城的西部屏障。

从实心楼沿古道向南翻过一个垭口后路右侧有第三座敌楼【沿字七号台】路标,向右穿过一片树林就是沿字七号台及两侧城墙,沿字七号台与实心楼一样也是呈东北西南约60°斜向,形制结构与六号台基本一致,七号台蹬城楼梯在东南面回廊与楼室隔墙中间向东北方向,顶部垛墙、楼橹也已无存。两座券门上方均有镶嵌匾额的凹槽和砖框,可惜两块匾额已不知所踪。原先在实心楼方向看到的断崖上的垛墙经实地勘察地理位置非常独特:这是一块凸出的石崖,石崖顶部是一个小平台,视野非常开阔,长城建设者别出心裁的在石崖边缘垒砌了一面垛墙,居高临下洞察着城墙外侧的敌情,并与实心楼、沿字六号台以及后方的沿字七号台相互联络,一遇敌情可以先发制人,古人的聪明才智令我们这些后来人由衷地感到敬佩之至。沿字七号台西南侧城墙顶端则是一座虽已坍塌但依然可以看出模样的石砌哨楼,站在这里既可以观察北部古道方向的情况,也可以洞察左下方山谷里的敌情,与沿字七号台共同构筑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7vR814Hxb3&690

http://s15/bmiddle/00688eyfzy77vR84l3M3e&690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7vR8b0b779&690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7vR8lDNdff&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7vR8rHIlb1&690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7vR8uLNY06&690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7vR8zEwb73&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7vR8CWNXf1&690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7vR8N83k86&690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7vR8QnG30b&690

沿字七号台旁的哨楼至四座楼方向的城墙约600米区域内以险为障未筑墙。从七号台折向古道后继续向南约300米右侧有比较清晰的小路通往四座楼,小路右侧有一长宽分别为25×20米的矩形石砌建筑遗迹,猜想应该是明代小型兵营也未可知。四座楼及其城墙修筑于一段东北西南走向的反“N”字型山脊上,沿字十一号台在反“N”字型的山包外侧,故而从城墙起点处只能看到八、九、十号台。此段墙体依然呈外高内低态势,非常有利于防御作战。城墙起点与陡崖相接,终点位于山脊尾部的悬崖上,这段城墙和敌楼主要用于协防古道西侧山谷,从侧翼保障京西古道的安全。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7vRjB045a5&690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7vRpnxG32b&690

城墙从起点向西南倾斜连接于沿字八号台,然后从墙体中间以阶梯形式递降至券门。与沿字六、七号台形制相同,八号台东西两面各4箭窗、南北为一门二箭窗门在中央,南北券门上方均有镶嵌匾额的砖砌方框,南侧砖框还雕刻有漂亮的花饰,有网友博客写到其中一块匾额被门头沟文管所保存展示,从网友发布的展示照片看,匾额字迹及周边花纹清晰,保存状况良好,按照匾额内容和现存砖框情况分析此匾额原来应该在北侧券门上。券门和箭窗内侧仍有部分安装门窗的木质顶框,登顶楼梯位于楼室东侧隔墙中间向北,敌楼顶部垛墙及楼橹山墙及其它建筑构件也有部分保留,从外部观察南侧垛墙相对完好,射孔、礌石孔俱全。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7vRFpa7v61&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7vRFx4xX71&690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7vRFzYZY0a&690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7vRFF3Un9b&690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7vRFJysx39&690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7vRFNSXqe4&690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7vRFZ0Rf2d&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7vRG3PO111&690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7vRG8AVu7c&690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7vRGd578a6&690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7vTExDX2c0&690

城墙经过鞍部时有一块大脚丫石刻,估计是哪位大脚工匠闲暇之余孤独寂寞、手痒难耐,将自己的大脚凿刻在这里打发时间,他肯定没想到他的举动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想起我老家后山有“神仙脚印”石刻,也将它命名为“神仙的脚印”吧。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7vRV2yUt55&690

沿字九号台形制与门匾数量与八号台相同,但九号台匾额全部遗失,登顶楼梯为“V”字型双梯,九号台楼橹后山墙北侧有一红褐色石匾,由于风化严重石匾内容完全消失,或许它本来就是一块用于记事的石板也说不定。与八号台不同九号台楼顶垛墙上射孔和礌石孔为上下排列,个人认为这种设计装饰效果远大于使用效果,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7vSj5C4i2a&690

http://s15/bmiddle/00688eyfzy77vSqwA6G4e&690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7vS6cr7yc0&690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7vS6nZzda3&690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7vS6rmRk4a&690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7vS6AntW5c&690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7vS6CVhjc5&690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7vS6Fngge4&690

沿字十号台坐落在该段城墙制高点偏西南,海拔高度1533米,除却形制规模及内部基本结构与其它敌楼大致相同外,它的不同之处更多:首先是门窗的拱券结构不同,其它敌楼门窗皆为一伏一券式,十号台券门为三伏三券、箭窗为两伏两券;其次是十号台基座与楼室外墙之间华丽的腰线装饰是其它敌楼所没有的;三是回廊之间顶部结构用拱券分隔;四是十号台没有设置登顶楼梯,估计应该是在天花板开天窗通过木梯或软梯上下楼顶;五是楼橹开门方向不同,在楼室内看到楼橹后山墙中空部分明显是门的设计;六是垛墙瞭望孔、射孔、礌石孔数量和排列不同。十号台西南侧券门上方牌匾犹存,白色大理石阴刻 “沿字拾號臺”清晰完好,四周饰以云纹花边十分漂亮。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7vSNydU549&690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7vSNEodde3&690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7vSNL50S62&690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7vSXFL1G0c&690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7vSNOeiNc5&690

沿字十一号台位于该段城墙尾部山崖之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站在楼顶从灵山过来的山谷及西北方向地形一览无余。

和其它敌楼形制规模相同,沿字十一号台为3×4形制,西北、东南两侧各四个箭窗,西南面三箭窗,东北面一门二箭窗门在中央。券门上方有镶嵌匾额的砖框,但匾额已然无影无踪。与九号台相近顶层楼橹后山墙右侧也有镶嵌匾额的砖框,匾额已不知去向。相对于黄草梁其它敌楼十一号台整体保存最为完整,尤其是顶部垛墙几乎完好无损,楼橹三面山墙也基本完整。站在城墙内侧山坡上欣赏这座几乎完美的敌楼,其高大巍峨的气势足以使山川为之失色,天地为之动容。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7vTb08tV6f&690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7vTb4qTLd9&690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7vTb8rEw0c&690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7vTbdx6gb0&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7vTbi8xjb1&690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7vTbmIzCb0&690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7vTbqGCC42&690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7vTbvfuwb8&690

该段长城虽为协防设施,但巨石垒砌的城墙异常坚固,顶部石板铺漫的城道平缓宽阔,登城步道等一应设施齐全完备。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7vTmNJeO82&690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7vTn1yk42c&690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7vTn4EP6b0&690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7vTnEapZ03&690

黄草梁所有敌楼相邻箭窗之间下方均设置有类似礌石孔的孔洞,但又与礌石孔内高外低的结构不同,不知作何用途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7vTvew0S96&690

我与拐弯从沿字十一号台折返,边走边聊,偶尔补拍几张城墙或敌楼照片,很快又回到了寺上村上山的垭口,我反复端详那块指路石刻,总觉得它指示的方向有问题,因为这里是一个十字路口,向北可以到达河北省的麻黄峪、经九山向西到塔尔寺、向西南到灵山,向西经椴木沟也可以到达灵山,向东经齐家铺出龙门口可以到达沿河口,向南经实心楼、黄草梁到达斋堂镇,而这座石刻却只有三个方向,而且指向也是驴唇不对马嘴。在写这篇文字时我打开Google Earth按照石刻上的经纬度反复比对,终于发现这块石刻是被人从其它地方挪到这里的,真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再次将这块石刻发布如下,提醒所有看到这篇文字并到访垭口的同行:千万不要上当受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7vTyUatW28&690

从垭口到寺上1.28公里,我和拐弯半小时结束行程,时间是下午3点。《六只脚》显示:本次行程海拔最低1122米、最高1583米,全程8.4公里,总共用时5小时15分钟。半小时后老丁和××返回,整个行程圆满结束。我在想什么时候找机会来一次柏峪至黄草梁实心楼乃至麻黄峪的京西古道穿越那才真正圆满呢,期待中……。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7w3aRdq79f&690

写完本篇博客后仍感到有些东西并没有表达出来,于是在Google Earth上做了几个图片与大家共享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7vVMkXwC52&690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7vVMnHSc34&690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7vVMqoJAb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