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走长城:涞源县湖海长城

在“虫虫长城队”微信群和“大明边墙考察委员会”QQ群经常看到摄影师老何发的河北涞源湖海长城摄影作品,那些密集的长城敌楼、被当地人称作“三仙石”的象形石与长城相伴的美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有机会能一睹其芳容成了我长城情结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2016年11月26日,终于等来了虫虫队首发湖海长城活动的机会,一周之前“大明边墙考察委员会”QQ群的长城铁粉们就开始了对这段行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因为这段城墙深居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大部队穿越的一大障碍,故而到目前为止尚无有驴友队伍穿越的先例。《乐图》户外软件上没有找到这段长城穿越的驴友轨迹,《六只脚》户外软件仅有驴友户外无上“湖海村至荆山口”一条轨迹,但湖海村距离能通行大巴车的112国道尚有9公里,这条轨迹对于庞大的虫虫队几乎没有参考价值。犹豫中还是虫虫“白石口-湖海长城-荆山口穿越”的帖子名称提醒了我,驴友老吴也在QQ群里提供了详细的路线说明,根据这些信息我在Google
Earth上采集制作了“白石口-湖海口-荆山口穿越路线图”、“白石口-湖海长城往返路线图”和“湖海村至白石口穿越路线图”,而最终“白石口-湖海口-荆山口穿越路线图”成了虫虫大部队的首选,只是队员们大部分都没有到达“湖海口”,而是在“三龙聚首处”左转直接穿越到了荆山口。而我们19人的小分队则由黄教授联系的几辆小车从涞源高速出口直接送到了湖海村,实现了“湖海村至白石口穿越路线图”的全部目的。下面就是我在Google
Earth上制作的“白石口-湖海口-荆山口穿越路线图”(说明:图片中“湖海口”、“鹰鸽岭口”说法有误,这两个长城关口的位置、名称以本文后边叙述为准)和“湖海村至白石口穿越路线图”以及我们小分队的“《六只脚》穿越轨迹图”
http://s11/bmiddle/00688eyfzy76S8sutqW4a&690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6S8uVkQ686&690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6S8wWu69a5&690
在制作穿越路线时我发现长城在湖海村南侧穿越了三条山谷,按照明长城修筑规律每条山谷都有关隘设置,哪么这三座关隘对应《四镇三关志》中哪三个名称,“葫孩口”又是指的哪座关隘呢?将视野再放远一些,《四镇三关志》中白石口辖下的十一座关隘位置都在哪里呢?
我再次反复阅读《四镇三关志》关于白石口长城的描述:“白石口下隘口十一:白石口,正城二道、东西稍城二道,冲,景泰二年建;庐子沟口,正城一道,冲;歪嘴儿口,正城一道,缓;葫孩口,正城三道,冲;西水沟口,正城一道与葫孩口相连,冲,上四口俱正统十四年建;烟熏崖口,正城一道,缓;黄土岭口,正城一道,缓;常家沟口,正城一道,缓,上三口俱景泰二年建;鹰鸽岭口,正城一道,极冲;羊圈子口,正城一道,极冲,上二口俱弘治十八年建;白马安口,正城三道,极冲,正德六年建。边城共五千六百七丈。附墙敌台七十九座。空心敌台六十一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文中的标点符号为我所加,原文没有标点)按照《四镇三关志》由东而西、自北向南的表述规律,除总关白石口外庐子沟口排序第一,白马安口排序最后;整个白石口长城呈东北西南走向,即:庐子沟口应在最东北角位置与相邻的宁静安堡长城相接,而白马安口则在西南角位置与插箭岭长城毗邻。
结合地形图上与之相关的地理名称(含谐音字)、地理单元、地形特点等要素综合分析,我绘出了白石口长城关隘分布示意图,这其中庐子沟口、歪嘴儿口、葫孩口均有现代地名相对应,葫孩口、西水沟口位置与《四镇三关志》描述完全吻合基本没有疑义。我自己感觉拿不准的是“白马安口”,它的位置虽然与《四镇三关志》表述规律相符合,但是从长城遗存现状找不到“正城三道”的蛛丝马迹,而行文至此我突发奇想,难不成白石口城堡外的长城隘口并不是什么“白石口”、“金山口”(所有关于长城的古籍志书都没有“金山口”的记载)而是“白马安口”?
下图是我利用Google
Earth小工具制作的白石口长城沿线影像及地形走势图,图中用数字标注的地标符号是有遗迹、但具体名称不详的长城关隘,下面的地形走势图中数字所指是应该设置关隘的垭口,经实地考察,1号垭口处城墙虽坍塌严重但确有关口痕迹,2、3、4号垭口未实地考察,而地形图上3、4号垭口分别有“歪嘴岭”和“黄草安岭”地名,《四镇三关志》也有“歪嘴儿口”、“黄草安口”相对应,基本可以确定这两处垭口就是明长城关隘无疑。黄草安口属宁静安堡管辖,白石口长城与宁静安堡长城应以歪嘴岭和黄草安岭之间的明显地形特征为界。
http://s8/bmiddle/00688eyfzy76S8zIEtN27&690
白石口长城的许多地段都不仅仅有一道城墙,而是有两道或三道城墙,俗称二道边、三道边,这可能和这里的地形或战略地位有关。嘉靖年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并协领昌镇、真保镇军事时,对三镇长城进行了全面维修加固,并在主要防御阵线(俗称主线长城)上增设了空心敌楼。我们看到主线长城并不都在主要山脉上,而是根据地形时而凸出、时而凹进,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御敌功能为第一要务,白石口长城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防御特色,见上图。
在《乐图》户外软件上打开“离线地名图层”发现“歪嘴岭”北侧山谷与拒马河汇合处有“大炉沟村”、“小炉沟村”,按照我国地理名称命名规则该山谷应为“炉沟”或“炉子沟”,与长城关隘“庐子沟口”谐音,该关隘名称基本可以确认,见下图。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6S8CTSzc86&690
按照上述方法依次推定其他关隘位置及名称如下图。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6S8HK8Axb9&690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长城铁粉口中的边根梁长城似应为“歪嘴岭长城”(或“歪嘴儿长城”)、湖海长城应为“烟熏崖长城”(或“鹰鸽岭长城”)更符合历史的本真,用时下流行的词语表达:更符合明长城建设者的“初心”。
以上是我个人的分析和揣测,如有不当,权当闲话。11月26日长城铁粉中著名驴友“户外无上”亲率我们近二十人的小分队乘车来到湖海村正南方向的长城隘口,我不失时机的向他请教湖海村三座关隘的名称,但得到的答复是不清楚,这并不奇怪,因为现时驴友们关注的是他走了多少长城,而不是他对长城历史和现状的了解有多深,我虽然两者都不具备,但我在努力将我走过的长城历史和现实以及我个人的理解尽可能多的挖掘出来与大家分享。
湖海村至白石口沿线长城墙体长约5.5里,除个别地段以山险为障外基本为连续的城墙,城墙以就地取材的麻石砌筑,坍塌比较严重,但部分墙段仍有垛墙遗存。从湖海村正南沟底镇关楼至鹰鸽岭断崖共分布有敌楼15座,大部分敌楼坍塌严重,个别敌楼保存较好。受地形限制敌楼规模大小不一,但多为3×3、3×4、4×4三种形制。从我走进的敌楼看内部多为“回”字型结构,只是中室阔狭不同,因为我并没有走进所有敌楼内部进行考察,所以不排除其它结构形式的存在。3×3形制敌楼中室空间普遍狭小,上部为四角攒尖穹顶结构。部分敌楼或城墙排水嘴仍有保留且雕琢精美。此段行程最壮美的景色除长城外更有“三仙石”相生相伴、闻名遐迩,吸引了很多长城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就地露营拍摄这难得的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长城景观。
沿山谷土路我们首先来到仅剩残基的镇关楼,单从残存的条石基座就不难想象它昔日的威严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6S8KgwyIc8&690
位于镇关楼西侧山巅的第二座敌楼,自东向西看虽然中间的箭窗损毁严重,但还能看出它的规模和形制,但转到它的身后才发现这已经是一座岌岌可危、仅剩三面外墙的危楼了。而拍摄这座敌楼的最佳位置并不是在城墙上,而是在该敌楼东侧偏南的山坡上。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6S8MbyGW16&690
http://s10/bmiddle/00688eyfzy76S8NN7K149&690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6S8VkG0b23&690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6S8XfVB395&690
跟着黄教授沿城墙南侧山坡禹禹而行,转到山包凸出部向前方眺望:城墙、敌楼、山险,犬牙交错、时断时续,非常漂亮,可惜我的相机UV镜上一块污点让照片效果打了折扣。第三座4×4形制敌楼静卧在山凹里,擎等着喜爱它的驴友们的光临。而你绝对想不到离它稍远的敌楼并不是第四或第五座敌楼,这就是徒步长城的妙趣所在——眼见不一定为实……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6S8Zpwit81&690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6S90GSj688&690
http://s8/bmiddle/00688eyfzy76S92xKjte7&690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6S9aylCMa8&690
黄教授上了城墙,而我依然继续沿小路行走,刚刚绕过上图中那座山包,逼仄的山凹里一座3×3形制的精致敌楼好像在跟人玩儿捉迷藏游戏似得静静地伫立着,如果不到跟前根本发现不了它的存在,敌楼顶部西侧一根雕刻精美的水嘴完好无损。在它西边不远的第五座敌楼和城墙也伸展了腰身向我招手。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6S9e6Rkqd6&690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6S9ftosMc0&690
这又是一座4×4形制的敌楼,敌楼顶部垛墙坍塌无余,东、西券门上部券拱损毁严重,而门肩及下边条石完好,进入楼内发现中室顶部全部坍塌,四周回廊也有部分塌毁,而楼顶四周精美的排水嘴仍然完好无损。
http://s4/bmiddle/00688eyfzy76S9i8U8j23&690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6S9k88Q41c&690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6S9lPDP10f&690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6S9nZ9vEb6&690
http://s1/bmiddle/00688eyfzy76S9pxZVmc0&690
120余米外的第六座敌楼为3×3形制,南北两侧各三个箭窗,东西侧均为一门二箭窗门居中央,券门正上方是曾经镶嵌门匾的凹槽,可惜白字号敌楼匾额已全部遗失。
http://s15/bmiddle/00688eyfzy76S9rLEE6ee&690
继续走小路,左侧的城墙不时被突兀的巨石隔断。第七座敌楼上部多半个身子已经全部损毁,仅剩四行条石垒砌的楼基和少部分砖砌楼身,敌楼规模形制已无从判断。
http://s8/bmiddle/00688eyfzy76S9titkbf7&690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6S9uL96R95&690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6S9wtyHB8f&690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6S9y2Z6R0d&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6S9AeQhz41&690
三龙聚首楼即第八座敌楼,由此向西北方向一条建筑等级较低的干插垒城墙蜿蜒曲折伸向西侧山谷,然后攀援而上与西侧偏南方向的鹰鸽岭主线长城汇合,被称作附线长城或二道边,二道边与山谷相交处关隘名称为常家沟口。三龙聚首楼也是虫虫大部队左转下撤荆山口的标志性建筑,尽管之前虫虫一直动员大家走折返路线,但最终没有一个人响应,虫虫自己也被胁迫向荆山口下撤了。
三龙聚首楼也是一座3×3形制敌楼,敌楼方向呈北偏东,东西侧各三箭窗、南北侧一门二箭窗,券门在东侧,楼顶部已全部损毁,但北侧依然有排水嘴顽强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6S9CgGX93b&690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6S9DJOYsd4&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6S9EVmp381&690
通往“三仙石”方向的石砌城墙,虽历经五百多年风吹雨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高高的山梁上。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6S9G3kjO04&690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6S9HewnMe2&690
三仙石下残破的敌楼,虽然仅剩西南侧一角和几个破败的券洞,但依然与三仙石一起孤傲的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http://s15/bmiddle/00688eyfzy76S9IrrUW7e&690
三仙石,驴友和长城摄影师心目中最经典的景点。虽然我并没有全部看出三个神仙的神态,但自左而右两位栩栩如生的仙人及右侧几个风姿绰约的仙女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再加上匍匐于他们眼前的古长城,如此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真应了那句“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的诗句了。
http://s15/bmiddle/00688eyfzy76S9K14VU4e&690
http://s3/bmiddle/00688eyfzy76S9LJNyq02&690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6S9MOXXi18&690
三仙石左侧城墙被一座断崖齐刷刷切为两段,干插垒的城墙居然屹立五百年而完好如初,尤其断崖上边这段垛墙的完美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6S9RiMi844&690
http://s2/bmiddle/00688eyfzy76S9SUNpvf1&690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6S9TSxhacc&690
第十座敌楼顶部垛墙已全部损毁,但垛墙以下保存基本完整,敌楼基座宽厚的条石和条石之间细如发丝的缝隙,根本不用任何粘合剂也足以确保几百年不倒。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6S9V2LI94d&690
一周前天气预报中的大到暴雪虽然忽悠了全北京,但零星的降雪还是给第十座敌楼后方这段不足百米的碎砖乱石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冰壳,尽管我们脚上穿着防滑靴踩也不敢有一丝侥幸。
小心翼翼的爬上山顶,绕过那座倒扣的靴子,前方狭窄的山脊上是一座只剩半边的楼子,从剩余的断垣残壁判断这应该是这段长城规模最小的敌楼,东西两面应各为一门一箭窗、南北两面各三箭窗。
http://s15/bmiddle/00688eyfzy76S9WCc5o4e&690
http://s8/bmiddle/00688eyfzy76S9XzH6L47&690
越过1500余米的制高点,与第十一座敌楼对称的第十二座敌楼比它的同胞兄弟更加悲惨,仅剩的南边墙壁外侧墙砖又脱落了一大片,就像被毁容的少女一样惨不忍睹。
http://s7/bmiddle/00688eyfzy76S9YSayie6&690
一段250多米的下降,途中与几个大部队的落伍者擦肩而过,我和“不会拐弯”放慢了脚步,溜溜达达的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空气质量预报今天北京有中到重度霾,而涞源的空气质量预报则是轻度污染,但此刻的长城上却是碧空如洗,这就是此刻长城的天空,还在首都霾头苦撑的亲们羡慕吧~哈哈!
http://s16/bmiddle/00688eyfzy76Sa00buLdf&690
http://s14/bmiddle/00688eyfzy76Sa0X7TDfd&690
老十三是一个矮胖子,秃头顶部与眼前的城墙基本齐平,3×3形制,东西两侧各为一门二箭窗、门在中央,南北各三个箭窗,除顶部垛墙外基本完整。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6Sa2vAM49c&690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6Sa3ucWMec&690
城墙小景:斑驳的苔藓和干枯的小草也是一抹靓丽的风景。城墙上的排水嘴,做工也是一流的水准。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6Sa4Ot4F85&690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6Sa5KxKzeb&690
这个还是敌楼么?近前看倒像一座出将入相的戏台,不知道在漫长的四五百年里演绎了多少血雨腥风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6Sa7bLrnb5&690
http://s9/bmiddle/00688eyfzy76Sa8u5iU78&690
还是这座敌楼,是水嘴还是铁炮?像是随时就要掉下来的样子。从侧面看又是一座四眼楼无疑,4×4还是3×4?天知道。
http://s13/bmiddle/00688eyfzy76Sa9W1Hu8c&690
第十五座敌楼,3×4形制,南北各一门二箭窗、门在中央,东西各四箭窗,除顶部垛墙坍塌外基本完整,敌楼内部仅容一人的砖砌登顶楼梯亦基本完好。
http://s12/bmiddle/00688eyfzy76Sabz3VFdb&690
我径直穿过第十五座敌楼走向最后一段城墙,站在本次行程城墙的终点回身拍摄,将12至15号敌楼悉数收入镜头,近处城墙的坍塌处似乎是鹰鸽岭口的位置,它的两侧隐隐约约尚有古栈道的痕迹,城墙的左侧沿古栈道可以下撤金山口(户外无上的轨迹就是从这里下撤的),透过城墙近乎90°的拐弯处再远处是著名的“三仙石”。
http://s5/bmiddle/00688eyfzy76Sad3I5mf4&690
重新回到第十四座敌楼下,仰身翘望,一架飞机掠过,后边拖着长长的尾烟,就像我们这些长城膜拜者,与长城擦肩而过后留下的是深深地思考和牵挂……仅以此幅照片做为本文的结束。
http://s6/bmiddle/00688eyfzy76SagMDuRd5&690
(作者注:文中个别照片下载之虫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