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润洪
马润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69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丑为美:“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画像越来越多

(2022-06-29 09:27:38)
标签:

财经

教育

体育

分类: 教育

人们惊奇:学生教材插图里的小孩怎么那样丑?神态怪异很不正常。不过在清华美院学者眼里一点不丑,“只是审美观不同,不懂不要说”。

20年,国内文人流行仰视美欧文化,一些人更是要刻意倡导西方审美观,例如吴勇导师吕敬人曾经直言“通过教材设计影响审美,用10到30年改变受众”。

君不见,美术馆里“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画像越来越多,很多观众看见一个个形象怪诞,感觉很不舒服,甚至小孩子能被展示的“鬼头像”吓哭了。这些“半人半鬼”的画像都属于西方流行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1 怪异荒诞:西方文艺流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先是在拉丁美洲盛行,后来风靡美欧,眼下正在国内滋生扩张。

直到今天,拉丁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还盛行神灵崇拜,习惯用神话知识来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由此,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鬼怪、巫术、神奇人物和超自然现象,带有印第安神话传说和土著传统观念的奇异、神秘、怪诞的色彩。

若是最简单描述,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就是把“魔幻”放进人们生活场景,让人们“生活”在魔幻世界,例如阿里波特骑着扫帚满天飞。

今天,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风靡西方世界,越是离奇幻想就越是能够在西方人心里产生共鸣,因为很多西方人在生活中过于平淡,内心的压力和动力都不足,离奇鬼怪反而能够让他们兴奋愉悦。

2 投其所好:一些人创作追求到西方艺术界享誉扬名。

电影创作就是一个实例。中国导演为了得到西方艺术界首肯,曾经投巨资仿制好莱坞风格大片,没想到事倍功半并不理想,他们没有注意到西方文化已经走进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潮。

回看莫言为什么能够获得文学诺奖?因为他的作品合乎西方读者的口味。诺奖评审委员会对莫言作品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再看李安,大导演经过三次创新,才摸准了今天西方艺术的命门:奇幻。

有人比较过李安的三部名作:《卧虎藏龙》充满了新鲜的中国元素,让人们感觉到一种东方神韵,效果不错但是还不足以让西方观众投入感情。《断背山》接近了西方人的内心世界,但是从故事、场景、人物的时空范围过于狭窄,让很多观众依然会产生“陌生”感、远离感,引发的思想共鸣不够多。

最终,借用四方漂流的故事和离奇鬼怪的讲述风格,让此片中的故事、场景、人物的时空范围散布于世界各地,于是让世界各地更多观众能够产生明显的“熟悉”、“打动”、“共鸣”、“兴奋”、“愉悦”,由此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为那一年奥斯卡颁奖的最大赢家。

3 社会底线:中小学教材不同于美术专业教材。

西方流行的梦幻现实主义在今天并不合乎中国人口味,对比中小学现行教材和以前教材的插图,绝大多数百姓都认为以前的插图很美,现在的插图很丑,而且怪异,对孩子成长有害。

追崇西方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文人画家们,他们却是想着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中国人的审美,以丑为美,正如吕敬人所言“用10到30年改变受众”。

必须守住一条底线:不能无视百姓文化共识,不能把学生教材变成推销西方魔幻现实主义文艺的工具,不只是插图,还涉及学生课本和学生课外读本。

怎样才能守住社会文化底线?

按照现行规则,主编和参编的文人学者画家们都是教材出版社特邀的专家,所以出办方对这些特邀人士的作品很难做到严格审查。就此曾经提出两条建议:

1) 增加教材道德审核,责令妇联承担,与教育界出版界无关联。此时,教材出版体系的自审自校依旧,教育部职责依旧。

2) 增加教材实用性审核,安排中小学试点对新教材试用一个学期,修改后再推广使用。

不能把现行教材的问题只当作一次“出版失误”来追查整改,事关社会文化底线,不可儿戏。可以想到:中国社会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的冲突还要继续,事关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守住底线,任重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